第618章 坑藏劲弩胡兵伏帐设疑兵汉卒骄(5 / 5)

加入书签

,也纷纷效仿京师,立碑纪念此事,将谢渊的事迹编成歌谣,传唱在军营与街头。

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看到“破诈保帝碑”

,听了谢渊破计的故事,感慨道:“大吴有如此智勇之臣,何愁不兴?我等再不敢妄动诈降之计矣。”

时光荏苒,谢渊破诈降计的故事,成了大吴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一堂生动的“辨奸课”

——提醒着后世的君臣,无论外患如何凶险,内奸如何伪装,只要君臣同心、忠良在侧,就能化解危机,守护家国安宁。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诈降之变定,帝萧桓益重太保谢渊,军国重事必召渊咨议,未尝轻决。

帝尝召近臣于御书房,举案前降书叹曰:‘朕临御以来,京师三遭胡寇,粮尽、围急、计诱,危局迭起,皆赖谢渊沥血撑持。

夫所谓忠臣,非徒守节而已,当如渊:见危则挺身为盾,察奸则锐眼如炬,除弊不避权佞,谋国不为己私。

有此臣,社稷之幸,生民之幸也!

’”

《玄夜卫档?破诈录》补:“自也先诈降计破,玄夜卫‘内奸侦缉科’威名震于漠北及东南诸邦。

外邦细作闻其名,不敢轻入大吴境;朝中官宦鉴李嵩、张文之祸,亦不敢私通外寇。

至永熙帝(萧桓嫡子,讳睿)即位,仍恪守‘敌使勘核司’之规(凡外使入境,需经三重勘核,无诈方可入见)、‘帝不出京议和’之祖制(遇外邦议和,遣亲王或一品重臣代往,帝不亲赴险地)。

终永熙一朝,及后世泰昌、永兴二帝,边防晏然,瓦剌、鞑靼皆不敢南犯,时人谓‘谢公一计破诈降,制度垂范护百年’,非虚言也!”

胡酋设饵诱宸旒,诈献降书德胜头。

内佞摇唇催帝驾,忠良沥胆布防筹。

替身假作金舆至,劲弩齐胡骑愁。

今日碑前千载话,谢公智勇冠千秋。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