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至今犹说当年事忠义之名永不隳(5 / 5)
我们要永远记住,当年那些死士,为了京师,为了大吴,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片尾
《大吴史?忠义传?死士沈烈等传》载:“德佑京师之围,烈等二十人,奉谢渊命,携信闯胡围赴南京。
途遇伏兵,烈战死,赵二亡,余者或伤或亡,仅周仓、吴能、郑六一人生还。
然信终达南京,援军至,京师解。
史臣曰:‘烈等虽微末卒,然怀家国之念,以身殉国,其忠勇可与日月同辉。
’”
《玄夜卫档?突围录》补:“死士墓前,每至清明,百姓皆来祭拜,献花束、焚纸钱。
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常至墓前,洒酒祭奠,曰:‘若非公等,吾与京师皆为胡骑之虏矣。
’”
南京的街头,也流传着死士突围的故事。
老人会对孩童说:“当年,有一群好汉,从京师来南京搬兵,他们中箭、流血,却始终护着一封信。
就是因为他们,我们大吴才保住了。”
时光荏苒,死士突围的故事,成了大吴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德胜门的城墙上,后来刻上了二十名死士的名字,供后人瞻仰。
每当后人看到这些名字,都会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些为了家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忠勇死士——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大吴的子民,为了家国安宁,挺身而出,永不退缩。
皇帝下旨,将“密使突围搬兵”
之事纳入《大吴祀典》,规定每年清明,帝需率百官至忠勇墓祭拜死士,重申“忠勇为国”
之理。
礼部编撰《死士突围录》,详细记载二十名死士的事迹,颁行天下,让军民皆知“微末卒亦有大义,死士忠魂护家国”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心系死士家属,时常派人送去慰问。
沈烈的弟弟沈勇,在谢渊的推荐下,加入玄夜卫,继承了哥哥的遗志,多次深入边地侦查,立下战功,升为正六品。
周仓则留在京营,成为一名将领,他常对部下说:“当年,我和兄弟们一起突围,他们用命护信,我不能辜负他们。
你们也要记住,身为卒子,要永远忠于家国,忠于百姓。”
京师百姓为了纪念死士,自在正阳门内立了一块“死士突围碑”
,碑上刻着“二十忠魂闯胡围,一封密信解京危。
至今清明墓前泪,犹忆当年血染衣”
。
每至清明,百姓们都会聚集在碑前,唱着纪念死士的歌谣,缅怀那段忠勇的岁月。
香火袅袅中,死士们的故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成为大吴历史上,一道永不磨灭的忠义光芒。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中,瓦剌再围京师,粮道绝,援军阻,危在旦夕。
太保谢渊遣死士二十人,携密信闯围赴南京搬兵。
途遇伏兵,十八人殉国,仅周仓、吴能、郑六一人生还,终达南京。
南京援军五万至,内外夹击,瓦剌溃退,京师解。
帝萧桓临德胜门,望着死士遗骸与援军旗帜,叹曰:‘京师之安,非朕之功,乃死士以忠躯铺路,谢渊以果决传信也!
夫卒之忠,岂在官阶高低?怀家国之念,虽微末卒,亦可为社稷柱石。
’”
《玄夜卫档?突围录》补:“密使突围案后,帝纳谢渊之议,革军政积弊:设‘南北军资通报司’(从四品),隶兵部,置驿卒三百,配快马、密匣,日行三百里,确保京师与南京军情、军资隔日互通;玄夜卫北司设‘内奸侦缉科’(正五品),专司排查官宦通敌、私泄军情,凡涉敌者,无论官阶,立捕审讯;又于玄夜卫设‘密使训练营’,择精锐卒百人,授侦查、伪装、秘信之术,备急时之用。
自此,南北军政协同无间,内奸无隙可乘,边防日固。
德佑以后四十余载,瓦剌慑于大吴军政之严、军民之忠,再不敢举兵南犯,京师晏然,百姓无兵戈之扰。
时人撰《边靖录》赞曰:‘死士一役,忠勇震漠北;制度革新,边防固百年。
非虚言也!
’”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