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至今犹说当年事忠义之名永不隳(4 / 5)
血和泥浸透,腿上的箭伤化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他怀里的蜡丸(信),却完好无损。
南京守城卒见他穿着大吴京营的衣服,浑身是伤,立刻将他带到南京兵部衙署。
南京兵部尚书柳彦(正二品)见周仓进来,连忙起身:“你是……京师来的?”
周仓“扑通”
跪下,从怀里掏出蜡丸,声音微弱:“柳尚书……末将是京师京营卒周仓……奉谢太保之命……来搬兵……这是求救信……”
话没说完,就昏了过去。
柳彦立刻命人将周仓抬下去医治,然后打开蜡丸,取出求救信。
信上,谢渊详细写了京师的危局:瓦剌五万兵围城,京营卒仅两万五千,粮尽弹绝,若不派援军,京师必破;还写了需调浙、闽、粤三镇兵五万,从东路驰援,夹击瓦剌。
信后附萧桓的手谕,盖着兵部尚书印和御史台印,确为真迹。
柳彦立刻召集南京守备太监王敬(从一品)、南京户部尚书(正二品)、南京都督同知(从二品)等人,召开紧急会议。
王敬看着信,眉头紧锁:“柳尚书,京师此前有谣言,说谢太保私通瓦剌,这信……会不会是假的?”
柳彦摇头:“手谕和印鉴都是真的,且来的卒子重伤至此,若信是假的,他何必如此拼命?再说,京师若真破了,南京也难独善其身。”
南京都督同知也道:“柳尚书所言极是!
我们应即刻调兵,驰援京师!”
会议决定:由南京都督同知率五万兵,分三路驰援京师:东路走扬州、淮安,中路走徐州、兖州,西路走颍州、开封,约定十日内在京师外围集结。
同时,南京户部拨粮十万石,随援军运送,解京师粮荒。
周仓醒来后,得知南京已决定调兵,激动得泪流满面:“柳尚书……太好了……京师有救了……死士们的牺牲……值了……”
与此同时,西路突围的吴能、郑六也抵达南京,带来了中路、东路死士牺牲的消息。
柳彦听后,感慨道:“京师死士,皆是忠勇之辈!
我们定要尽快赶到,不让他们白白牺牲!”
南京援军启程后的第十日,终于抵达京师外围。
东路援军先与瓦剌西路军遭遇,南京都督同知一声令下,五万兵如潮水般冲向瓦剌军,喊杀声震天。
谢渊在京师城头看到援军的旗帜,立刻下令:“九门全开,京营卒与援军夹击瓦剌!”
京营卒们早已憋足了劲,听到命令,纷纷冲出城门,与援军配合,斩杀瓦剌兵。
瓦剌太师也先见南京援军到来,腹背受敌,知道大势已去,下令撤军。
京营卒与援军在后追赶,斩杀瓦剌兵三千余人,缴获马匹两千余匹,兵器无数。
京师解围了!
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有的甚至跪地磕头:“陛下圣明!
谢太保忠良!
南京援军万岁!”
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望着远处撤退的瓦剌军,又看了看身边的岳谦、秦飞,心里满是欣慰——死士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京师,终于保住了。
不久,周仓从南京赶回京师,带来了沈烈、赵二及其他死士牺牲的消息。
谢渊亲自来到京师忠勇墓,为死士们立碑,碑上刻着“忠勇死士二十人,沥血闯围,传信搬兵,京师得安,永载史册”
。
他对着墓碑,深深鞠躬:“兄弟们,京师解围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萧桓下旨:追赠沈烈为正六品,赵二、周仓等死士各升两级,家属由户部按月放抚恤金,入祀“忠勇祠”
;李嵩、张文因通敌泄秘、害死忠士,斩于西市,级传九门示众,抄没其家产,充作军资;南京柳彦、王敬等调兵有功,各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五十匹。
京师解围后,谢渊奏请萧桓,改革军政制度,防止再出现类似危机:
设“南北军资通报司”
(从四品),隶兵部,专司京师与南京的军资、军情通报,规定每日传递一次,防止信息堵塞;
完善密使制度,规定密使需从玄夜卫中挑选,经严格训练,配备暗号、秘信(含多层防伪标记),且每路密使至少两人,互为主副;
加强内奸防范,命玄夜卫北司设“内奸侦缉科”
(正五品),专司排查官宦与敌寇的勾结,定期核查军资、粮饷的使用情况;
明确南京援军调动流程,规定京师危急时,南京兵部可凭京师兵部印鉴、帝手谕,先行调兵,事后补报内阁,缩短调兵时间。
萧桓准允,命杨武牵头落实。
这些制度的改革,不仅弥补了此前的漏洞,还为大吴的边防稳定奠定了基础。
此后,京师与南京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奸难以立足,援军调动更加迅。
周仓因搬兵有功,升为正七品校尉,他一直珍藏着那枚送信用的蜡丸,逢年过节都会拿出来,对家人说:“这枚蜡丸,是沈烈大哥他们用命换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