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念当年护此方(4 / 5)
>六月二十,十二座箭楼全部完工,箭楼上的了望塔能眺望到十里外的动静;百个陷马坑全部挖好,里面插满了削尖的硬木,上面盖着草皮和浮土,不仔细看根本现不了;五十门火器整齐地架在城楼上,炮口对着漠北的方向,像一头头蓄势待的猛虎。
谢渊仍没卸甲。
兵卒们见他日夜守在城楼上,士气越来越高——周小五(那个十六岁的小兵)练刀时格外卖力,刀术进步得飞快;亲卫们主动加派巡查,夜里还帮着兵卒补衣服;连之前抱怨粮饷不足的老兵,都笑着说:“跟着谢尚书守德胜门,咱们心里踏实!”
萧桓亲赴德胜门视察。
他登上箭楼,看着城下的陷马坑、城楼上的火器,又看着满身尘土却不卸甲的谢渊,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谢尚书,你辛苦了。
有你守德胜门,朕在京师就安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渊躬身:“陛下放心,臣定守住德胜门,守住京师的每一寸土地。”
九门布防全部完成。
谢渊召集九门守将,在德胜门举行誓师大会。
城楼下,两万兵卒整齐列队,甲胄在阳光下闪闪亮。
谢渊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得震得箭楼的木梁都在颤:“弟兄们!
九门已固,火器已备,从今日起,咱们就是京师的盾!
瓦剌若来,咱们就用刀、用火器,把他们挡在漠北!
守住京师,就是守住咱们的家!”
“守住京师!
守住家!”
兵卒们齐声呐喊,声音像惊雷一样滚过德胜门,连远处的百姓都听见了。
百姓们自提着热粥、拿着麦饼赶来,周小五的娘也来了,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烙好的麦饼:“小五,跟着尚书好好守,娘在家等你回来!”
谢渊接过一位老妪递来的热粥,喝了一口,暖流顺着喉咙滑进心里。
那粥里掺着小米,熬得稠稠的,是百姓们最朴实的心意。
他想起去年瓦剌围城时,百姓们捐粮捐物;想起今年五月陵寝遭袭时,百姓们自去陵前祭拜——百姓的信任,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同日,漠北传来消息:瓦剌左贤王听说京师九门布防稳固,谢渊、岳谦守着要害,知道再南下也讨不到好,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还杀了几个主张南下的将领,以示不再犯大吴的决心。
京师的烽燧燃起了平安火。
一串接一串的火光,从德胜门连到安定门,再连到东直门、西直门……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在七月的风里,温暖得让人想哭。
谢渊终于卸下了甲胄。
那身旧甲陪着他守了一个月,内衬已被汗水浸透,肩甲上的黄土结成了块,边缘磨得亮。
他把甲胄交给亲卫:“拿去好好擦一擦,以后说不定还用得上。”
亲卫接过甲胄时,现肩甲内侧绣着个“谢”
字——那是谢渊的妻子去年亲手绣的,怕他在战场上丢了甲胄。
谢渊看着甲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已有一个月没回家了,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
岳谦走进来,手里拿着安定门的防务记录:“谢尚书,安定门一切安好,烽燧每日通报平安,兵卒们都在练火器,准头越来越准了。”
他递过一张纸,“这是漠北探子的回报,瓦剌已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不会再来。”
谢渊接过回报,心里松了口气。
他给岳谦倒了杯热茶:“这次布防,多亏了你。
你父岳峰将军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你骄傲。”
岳谦接过茶,眼眶微红:“末将只是做了该做的。
若不是谢尚书当年举荐,末将也走不到今天。”
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春日的风。
萧桓下了一道厚赏的圣旨:谢渊加“少保”
衔,赏银五千两、绸缎百匹;岳谦升都督同知,赏银三千两;陈安、李默等九门守将各升一级,赏银千两;周小五等表现突出的兵卒,各赏银五十两,还赐了“忠勇兵”
的牌子。
同时,萧桓命内阁编纂《京师九门防务录》,把这次布防的经验(箭楼的高度、陷马坑的深度、火器的配置)都写进去,纳入《大吴兵律》,让后世都照着学。
工部还在德胜门、安定门各立了一块“忠勇碑”
,德胜门的碑上刻着谢渊、周小五等兵卒的名字,安定门的碑上刻着岳谦、刘达(那个守安定门的小兵,不是通敌的刘达)等名字,碑文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谢公、岳公守九门,拒奸佞、防胡虏,京师乃安”
。
谢渊仍常去德胜门巡查。
虽已卸甲,可他每天都要去城楼上走一圈,看看箭楼,看看火器,跟兵卒们聊聊天。
百姓们见了他,都会笑着打招呼:“谢尚书,又来巡查啊?”
他也笑着回应:“是啊,看看咱们的德胜门。”
京师的街头巷尾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