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莫叹朝堂多激辩安危系此寸心间(5 / 6)
下的声音,连最主战的忻城伯赵武,也垂下了头。
萧桓看着御案上的《边事十忧折》,墨迹犹新,显然是连夜写就。
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标注着数据、引着史实,甚至附了边镇兵力、粮草的明细账册——谢渊为了这道奏折,必是彻夜未眠。
他想起先皇永熙帝萧睿的教诲:“治国如弈棋,一步错,满盘输。
边事尤甚,宁缓勿急,宁慎勿轻。”
当年永熙帝面对安南叛乱,力排众议,先遣使安抚,再练兵备粮,三年后才出兵,终获全胜,正是“慎战”
的典范。
“李尚书,”
萧桓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谢御史所言十忧,你可有逐条应对之策?”
李肃张了张嘴,却现自己一条也答不上来。
谢渊的十忧,涉及粮草、兵力、敌情、内患等方方面面,非一日之功可解,岂是仓促之间能应对的?他脸色涨得紫,却不得不承认,谢渊的每一条都在理,若再强辩,反倒显得自己不顾国本。
“陛下,”
谢渊再次叩,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声音却愈坚定,“臣非反对出兵,实反对‘轻出’。
边民遭难,臣心如刀割,然救民需先保军,保军需先安国。
臣请陛下依臣三策:一、命兵部会同玄夜卫,严查北元、南越真实兵力,五日内向陛下回报;二、令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五万石、冬衣两万套,运抵大同、凭祥,先解边军燃眉之急;三、暂调宣府兵五千援大同,广东兵三千援钦州,加固城防,待查清敌情、补足粮草,再议出征。”
王佐立刻附和:“臣愿领户部,三日内科派粮草,五日内启运,绝不延误!
查大同仓现存粮三万石,凭祥仓一万八千石,加拨五万石后,可支一月,足够支撑至查清敌情。”
兵部侍郎周伦也道:“臣愿协查敌情,玄夜卫已遣十名精锐谍者,分赴漠南、谅山,五日必能回报真实兵力、营垒分布,绝不敢虚报。”
萧桓点点头,目光扫过殿中。
蜀王萧恪见风向已变,捋着胡须道:“谢御史之策稳妥,既解边军燃眉,又不冒进,陛下可纳之。”
几位亲王纷纷附和,连之前请战的几位武将,也垂下了头,默认了谢渊的主张。
萧桓看向李肃,语气缓和了些:“李尚书,边事紧急,然‘欲则不达’。
谢御史之策,先固防,再查敌,后出兵,合乎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理,你以为如何?”
李肃嘴唇动了动,终是躬身道:“陛下圣明,臣遵旨。
臣愿协查敌情,督办粮草转运,绝不敢因私废公。”
萧桓长舒一口气,指尖终于停住叩击御案。
晨光透过殿门的朱漆棂格,在金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得谢渊青袍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他知道,这场廷议的胜负已分,虽未出兵,却守住了最关键的一步——不冒进,不盲动。
“准奏。”
萧桓拿起朱笔,在《边事十忧折》上批道:“依谢渊所奏,兵部、户部即刻行事,五日后续议。”
写完,将奏折递给内侍,朗声道:“传旨:左都御史谢渊协兵部、户部,核查边军实情,督办粮草转运,凡涉边事,皆可节制相关衙门;玄夜卫指挥使领谍者,五日内核实北元、南越兵力、营垒、粮草,不得延误;宣府总兵杨洪,即刻调兵五千援大同,听周毅节制;广东总兵韩观,调兵三千援钦州,听林策节制;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五万石、冬衣两万套,分运大同、凭祥,王佐亲督,十月初一前需到。”
遵旨!”
谢渊、王佐、周伦、杨洪、韩观等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殿中香炉里的香烟都晃了晃。
谢渊起身时,后背的朝袍已被汗水浸湿,膝盖因久跪而麻,却挺直了脊梁。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殿中,李肃避开了他的视线,忻城伯赵武面色悻悻,蜀王萧恪微微颔,萧桓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赞许。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主战与守御的争论远未结束,五日后续议,才是真正的考验,但至少,暂时避免了仓促出兵的危局。
李肃看着谢渊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他并非不知粮草之难、敌情之险,只是边烽太急,边民太苦,他盼着战决,却忽略了周全。
谢渊的十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急躁,也照出了朝堂的隐忧。
萧桓看着阶下的群臣,心里的躁乱渐渐平息。
秋风吹过殿角的铜铃,出清脆的声响,像在为这场艰难的决策伴奏。
他知道,边烽仍在燃烧,北元的铁骑还在大同城外徘徊,南越的战船还在钦州港游弋,但只要守住“谨慎”
二字,君臣一心,总能找到破局之法。
“退朝。”
萧桓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御案,带起一阵微风,吹得案上的边报轻轻翻动,露出周毅奏报里的一句话:“边军虽苦,愿守待援,不敢轻战。”
卷尾
《大吴史?谢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