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莫叹朝堂多激辩安危系此寸心间(6 / 6)
传》载:“渊字玄桢,德佑二十年拜左都御史,在职五年,以‘清、慎、勤’为纲。
清则拒贿金三万两,却赠粮千石与寒士;慎则核案必亲至,平反湖广‘赵氏灭门案’时,冒雪查访三月,终得真凶;勤则每日寅时入衙,亥时方归,都察院案卷积尘为之一扫。
德佑二十八年冬,百姓献‘清风石’于衙前,无落款,盖隐其名,唯寄民心。
帝观石时,渊言‘清风在法不在人’,帝深嘉之,赐‘风纪匡时’匾,渊悬于大堂,曰:‘此匾当归都察院诸御史,非一人之荣。
’
及德佑二十九年边烽起,廷议主战者众,渊独持《边事十忧折》,历数轻出之弊,引史据典,力主‘先守后战’,帝纳其言,终免仓促之失。
时人评曰:‘谢公之勇,不在披甲战阵,而在犯颜直谏;其功,不在拓土开疆,而在安国保民。
’
论曰:都察院为风纪之司,御史为天子耳目,非清正敢言者不能任。
谢渊以一身清风,化朝堂浊气,以十忧忠言,定边事缓急,所谓‘国家柱石’,莫过于此。
后世观‘清风石’者,皆知大吴吏治之清明,自渊始盛。”
后世史官评曰:“自古直臣多招怨,清官难久任,然谢渊在职五年,弹劾者畏其法,百姓敬其德,天子信其忠,何也?盖因其心在国,不在身;其志在民,不在名。
清风石立,非立谢渊,而立国法之威、民心之向也。”
(廷议暂歇。
谢渊回都察院后,即刻调十三道御史分赴边镇核查;王佐在户部连夜科派粮草,驿马已备;玄夜卫谍者换上胡服、越装,悄然出京。
五日后的紫宸殿,将迎来更激烈的交锋,而漠南的风、南疆的瘴,已在等待大吴的决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