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o章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5 / 6)
"
谢渊拦住缇骑,目光扫过满座官员:"
一个老仆尚且敢以命证法,你们这些食君禄的官员,"
他指着案上的证据,"
还要装聋作哑吗?"
通政司参议突然起身:"
臣有本!
"
他从袖中掏出代王与冯指挥使的密信,"
这是去年截获的,一直不敢呈,今日见老仆如此,臣臣愿作证!
"
林缚借着风雪掩护,从代王府密道潜出,怀中的笔迹拓片与磁码图卷得紧实。
密道墙壁的砖缝里,他现去年的盐引残片,上面的飞鹰纹与暖阁案上的完全相同——这密道本就是转运盐引的通道。
玄夜卫的接应哨在巷口举着灯笼,灯笼上的"
风"
字暗号在风雪中晃动。
林缚将证物交给哨长:"
送内阁杨阁老,这是盐引案的总纲,晚了谢大人恐有危险。
"
哨长翻身上马,马蹄碾过冻土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在为即将破晓的真相敲鼓。
杨一清在内阁值房展开证物,烛火下,盐引与马槽笔迹的重合让他长叹。
"
三年前王林私矿案,我就疑有宗室牵涉,"
他指着磁码组成的"
黑风口"
,"
果然与代王有关。
"
次辅递上《宗人府档》,代王在德佑十三年春的"
私访边地"
记录,恰好与周龙监造马槽的时间吻合。
"
三虎同谋,证据确凿。
"
杨一清提笔写下《内阁奏议》,"
请陛下即刻下旨,收押代王、冯指挥使及涉案官员。
"
奏议的朱批在黎明前传回:"
准奏,着谢渊主审,内阁、刑部、玄夜卫协理。
"
林缚带着内阁手令赶回代王府时,暖阁内的对峙已到临界点。
冯指挥使的刀距谢渊咽喉仅寸许,却在看到手令的瞬间僵住。
"
陛下有旨。
"
林缚展开手令,朱红的"
钦此"
二字在烛火下如两道闪电。
谢渊接过手令,目光扫过垂头丧气的代王与冯指挥使:"
你们藏在笔迹里的罪,"
他将马槽木板与盐引叠起,"
终究藏不住了。
"
窗外的风雪渐停,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两道笔迹上,颤笔的阴影终于被阳光驱散。
三法司在都察院大堂会审,案上并置着盐引、马槽木板、笔迹拓片。
谢渊请出刑部、礼部、工部三司笔吏,分别验笔、验墨、验木,最终异口同声:"
两迹同出周龙之手,刻痕与盐引为同期所留。
"
代王的辩护官仍在狡辩:"
周龙仿冒王爷笔迹,意图栽赃。
"
谢渊却取来代王十年前的《藩王谢表》,其中"
龙"
字的独特笔锋,与盐引批文的笔锋完全相同。
"
王爷的笔锋十年未变,周龙如何仿冒?"
公堂上下一片哗然,连旁听的百姓都喊道:"
笔迹不会说谎!
"
涉案的七十余名官员在铁证面前纷纷招认。
太仆寺少卿张瑾供出"
每槽收周龙二两银"
,户部主事李某承认"
篡改盐引放记录"
,镇刑司缇骑营总供认"
奉命灭口知情马夫七人"
。
供词汇总成册,与盐引、马槽证据形成完整闭环。
谢渊指着供词中的"
分赃记录"
:"
代王得三成,冯指挥使得三成,周龙得三成,剩下一成贿络各关节。
"
这张由笔迹勾连的利益网,终于在公堂上完全展开。
德佑帝派来的监审太监叹道:"
一笔牵出百罪,谢大人真乃神断。
"
谢渊依据《大吴刑律》逐条宣判:代王"
通敌叛国、私通边寇"
,判"
削爵赐死"
;冯指挥使"
滥用刑狱、包庇通敌"
,判"
凌迟处死"
;兵部尚书等七十余官,或斩或流,或贬为庶民。
周龙虽死,仍被追判"
通敌犯"
,家产抄没入边军饷。
当宣判声在大堂回荡时,案上的盐引与马槽木板突然被风吹动,两张纸的笔迹在气流中轻颤,仿佛在为这场迟来的正义点头。
都察院将盐引、马槽木板、笔迹拓片收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