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3 / 4)

加入书签

写着:"

谢渊若擢,河官皆危,吾辈财源断矣"

,"

贪腐"

条旁注"

可通融,例银三分归己"

,"

这是胁迫么?您在吏部十年,借考课之名,行保贪之实,连镇刑司的例银都敢收!

"

他转向德佑帝,"

《诸司职掌》载,都察院职在提督各道,察举不法,臣总领河工,正是遵祖宗成法,何来越职之说?"

陈智趁热打铁,翻开《大吴官制》"

都察院"

篇:"

太祖武皇帝定例:风宪官(都察院官)可越品级纠劾,可预军国重事。

谢渊身为左都御史,擢升右都御史,乃风宪官正常迁转,且有河防专断之责,正合提督水利之职!

"

德佑帝猛然起身,袍袖带倒案上的《预备仓十二则》,酒渍在"

开仓验粮"

条上晕染,却掩不住纸页间的麦穗香:"

朕意已决——谢渊擢升都察院右都御史,赐河防专断银印,总领天下河工与预备仓,遇事可先斩后奏!

"

他盯着王真被拖走的方向,"

王翱结党营私,革职下狱,交三法司按《大吴刑律》奸党罪论处;王真专权乱政,着诏狱署严勘,其私设黑驿、篡改邸报等罪,罪加三等!

"

殿中诸臣皆跪,唯有谢渊手中的麦穗在烛风中轻颤,穗尖指向殿外东方——那里是黄河的方向,是千万灾民等待开仓的方向。

宫宴散后,谢渊独自坐在食案前,捡起王翱遗落的考课黄册,指尖划过"

资历"

二字,仿佛划过灾民们布满老茧的手。

陈智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殿中回响,袍袖带起的风翻动《预备仓十二则》,露出里面夹着的草根:"

谢公可知,这一擢,镇刑司在驿递系统埋的钉子恐要异动?他们私设的飞骑驿铺兵,遍布七十二处驿站"

"

知道,"

谢渊指尖划过黄册上的"

民生"

二字,这是他去年在考课法批注中添加的,"

但《考课法》里的民生二字,比资历更重。

你看这麦穗,"

他将麦穗别在《预备仓十二则》的"

开仓验粮"

条间,麦芒恰好指着自己去年添的注脚:"

仓粮者,民之命也,验之不严,等于谋命。

,这是王老汉用命换来的注脚,比任何资历都重。

"

王翱在狱中盯着铁窗漏下的月光,对狱卒说:"

我执考课法十年,何尝不知谢渊有功?但擢坏了资历体系,今后寒门士子再难按部就班太祖爷定三考之制,是怕官员骤升而不谙民情啊"

话音未落,便看见狱卒袖中露出的麦穗——那是谢渊派人送来的,附纸条写着:"

考课法重廉能,非资历。

洪武朝茹太素以举人骤升户部尚书,何尝历三考?唯廉能者,可担民命。

"

王翱捏着麦穗,忽然想起自己初入仕途时,也曾在灾年揣着麦穗写奏折,如今却让资历成了贪腐的遮羞布。

玄夜卫在镇刑司黑驿起获的腰牌,证实王真私设的"

飞骑驿"

铺兵皆无官牒,腰牌刻着反向獬豸纹,此纹在《大吴驿递志》中记载为"

私驿暗记"

这些铺兵鞋底刻着"

王"

字暗纹,与王翱驿递底单上的标记完全一致,且每五里设一暗桩,专门传递篡改后的邸报,遇紧急军情则故意延误。

更在鞋底刻着“王”

字暗纹,与王翱驿递底单上的标记完全一致。

这些细节被一一记录在《大吴驿递志》的“弊端”

篇,成为后世研究明代厂卫干预驿递的重要史料。

徐州仓吏王老汉的血书,实为用仓房漏雨混合朱砂所写,谢渊曾在现场现半截断齿——那是王老汉被镇刑司逼供时,用刑杖打掉的。

血书"

石灰缺三成"

的"

三"

字,笔画间有明显的齿痕,正是王老汉用断齿刻完后,再蘸血描红的。

后来在诏狱署的刑讯记录中,这截断齿被证实属于王老汉,成为指证镇刑司酷刑的关键证据。

曹州灾民李二柱的麦穗,是他临终前从霉的粮堆里捡的,当时他躺在草席上,拉着谢渊的手说:"

大人,把这穗写进仓则吧,让后人知道,仓里的粮是怎么来的。

"

他的妻子随后将这穗麦缝入《预备仓十二则》,用的是儿子的裹腹布。

这穗麦后来被画进《预备仓十二则》的插图,穗尖永远指向"

开仓验粮"

条,旁边注着:"

此穗来自曹州灾民李二柱,卒于德佑十三年腊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