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夫子村 明理堂(2 / 3)
向据说相对安稳的大齐或是中州内陆。
沈墨身后的孩子已经增至二十余人,年龄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不等。
这支奇特的队伍成了这荒凉路途上一道令人侧目的风景。
沈墨如同老母鸡般护着这群“小鸡崽”
,将有限的干粮和清水尽可能公平分配,夜晚宿营时,他会燃起篝火,讲述圣贤故事,教他们认字,安抚他们因失去亲人颠沛流离而惊恐不安的心灵。
正阳沉默地守护着这一切。
他敏锐的神识察觉到,暗中有不止一波目光注视着他们,有贪婪的流匪,也有好奇的修士,甚至可能包括佛门的眼线。
但每当他神识扫过,那些窥探者无不心惊胆战,迅退避。
元婴境以下,无人敢轻易招惹这股看似弱小实则深不可测的队伍。
龙浩然则负责清理前方的潜在威胁,它的蛟龙威压对于寻常野兽和低阶修士而言,已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日,他们终于抵达了中州与大齐交界的一片绵延山脉脚下。
官道在此分岔,一条继续向东进入大齐,另一条则蜿蜒向南,绕过连绵群山。
山脚下,有一个几乎被废弃的小村庄,名夫子村。
据村里仅剩的几户白老人说,村子原本有上百户人家,但因地处边界,屡遭兵灾匪患,年轻力壮者早已携家带口迁往内地,只剩下他们这些故土难离的老人,守着祖辈的坟茔和几亩贫瘠的山田,苟延残喘。
村庄破败,屋舍大多倾颓,但环境清幽,背靠青山,面朝一条清澈的小溪,远处还有小片可以开垦的坡地。
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笼罩着这里,仿佛外界的纷争与喧嚣都被群山阻挡。
沈墨站在村口,望着残破但骨架尚存的屋舍,望着那些眼神浑浊却透着善意的老人,望着身后那群经过长途跋涉虽显疲惫但眼神已不再完全是惊惧的孩子们,他停下了脚步,久久不语。
傍晚,篝火旁,孩子们吃过简单的饭食,依偎在一起睡着了。
沈墨与正阳对坐,火光映照着沈墨布满风霜的脸庞。
沈墨开口道,“正阳兄,我……想留在这里。”
正阳并不意外,静静地看着他。
沈墨望向沉睡的孩子们,目光柔和:“你看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终于有了一处看似可以喘息的地方。
再跟着我们往南走,前路莫测,兵凶战危,南域蛮荒,妖族纵横,他们……承受不起。
我这个做老师的,不能只顾着自己游学求道,而将他们再次置于险地。”
他又看向那片破败的村庄:“而这夫子村,虽然残破,但山清水秀,与世无争。
几位留守的老人需要帮助,这片土地也需要人烟。
我想就在这里,带着孩子们留下来。
盖几间茅屋,开垦几亩荒地,重建学堂。
教他们读书识字,明理做人,也教他们耕种渔猎,自食其力。
或许……或许能在这里,为圣贤之道,也为这些孩子,争得一片小小的净土,留下一颗种子。”
他的话语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与朴素的期望。
正阳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此地确是个避世之所。
沈先生有此宏愿,是这些孩子的造化,亦是此地方民之幸。
正阳支持。”
沈墨看向正阳,眼中有一丝歉意,“可是……如此一来,便要耽搁正阳兄你的行程了。
寻找令师弟之事,刻不容缓……”
正阳摇头:“无妨。
磨刀不误砍柴工。
助先生立足于此,亦是功德。
况且,我的道,亦需在红尘中砥砺。
此事,或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
龙浩然从正阳腕间探出头,嘀咕道:“嘿,老沈头,你这是要当山大王啊?带着一群娃娃开荒种地?听起来比跟着我们打打杀杀有意思多了!
不过先说好,盖房子种地这种苦力活,老子可不干!”
沈墨笑了笑,一揖到底:“多谢正阳兄,多谢浩然兄!
那……我们便在此落脚?”
决定既下,众人便忙碌起来。
正阳虽可挥手间令屋舍平地起,但他尊重沈墨不恃外力以骄人的理念,只是以远常人的体力,带领着年纪稍大的孩子如石蛋、泥鳅等人,砍伐竹木,搬运石料,清理废墟。
沈墨则带着老人们,规划学堂和住所的位置,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布局的合理性。
孩子们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拾捡柴火,清理杂草,用小桶从溪边提水。
阿莲细心,负责照顾更小的孩子;豆子机灵,帮着传递工具;连石蛋的小黑狗“黑子”
也兴奋地跑来跑去,仿佛知道这里将成为新的家园。
龙浩然虽然宣称不干苦力,但偶尔也会不耐烦地看着孩子们笨拙的效率,暗中施展一些小法术,比如让沉重的木材稍微漂浮减轻重量,或者驱赶走草丛里可能伤人的毒虫。
每当这时,它就会傲娇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