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夫子村 明理堂(1 / 3)

加入书签

次日清晨,正阳、沈墨带着石蛋,告别了连尺书院和李青源教授,再次踏上东行之路。

只是队伍中,多了一个瘦小却倔强的身影,以及一条寸步不离的小黑狗。

龙浩然盘在正阳腕间,看着迈着小短腿努力跟上步伐的石蛋,嘀咕道:“嘿,还真带了个拖油瓶。

老沈头,你这师父当得,有点像那么回事了。”

沈墨看着石蛋,眼中满是期望:“根苗正,方能成材。

教化之功,正在于此。”

接下来的路程,气氛愈沉闷。

越是往东,沿途所见景象越是触目惊心。

战乱、饥荒的痕迹随处可见,流民如潮,许多村庄十室九空,饿殍遍野。

佛寺的救济点往往成为流民唯一的希望,但僧侣们在施粥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高声的佛号诵经,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佛门理念。

沈墨的心,如同被针扎一般。

他不仅看到了佛门的渗透,更看到了底层民众在乱世中的悲惨挣扎。

他无法视而不见。

在一个被山匪洗劫一空、只剩下断壁残垣的破败村庄外,他们遇到了几个蜷缩在废墟中,奄奄一息的孩童。

最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五六岁,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如同惊弓之鸟。

沈墨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动。

他蹲下身,将身上所剩不多的干粮全部分给了这些孩子。

“师父……”

石蛋看着那些狼吞虎咽的孩子,又看看沈墨,眼中充满了同情。

正阳沉默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阻止。

混沌之道,包容万物,他理解沈墨的抉择,也明白这或许是“行万里路”

中必须经历的“景”

沈墨站起身,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长长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转身对正阳道:“正阳兄,沈某……恐怕要再次耽搁行程了。”

他指着那些孩子,声音低沉却坚定:“我不能丢下他们。

在这乱世,他们若无人管束,不是饿死冻死,便是被裹挟为匪,或者……被引入空门,只知念佛,不知仁义为何物。

我欲带着他们一起走,教他们识字明理,或许……或许能给他们一条不同的活路。”

在某个遭了匪患的村庄,他收留了父母双亡的姐弟阿莲和小虎;在某个饥荒的城镇,他带走了奄奄一息的孤儿豆子;在某个被废弃的山神庙,他遇到了以乞讨为生、机灵却瘦弱的少年泥鳅……

仿佛滚雪球一般,沈墨身后的孩子越来越多。

他仿佛不知疲倦,将自己本就不多的干粮分给孩子们,耐心地安抚他们的惊恐,为他们清洗伤口,诊治疾病。

他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他们最简单的《千字文》,讲述“人之初,性本善”

的道理。

他的背似乎更驼了,额上的皱纹也更深了,但那双眼睛却越来越亮,仿佛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希望。

正阳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并未阻止。

他拿出了部分灵石和银钱,让龙浩然偶尔去猎取一些野兽,改善伙食。

龙浩然起初极其不耐烦,抱怨连连:

“我说老沈头!

你是去南域找人的还是开善堂的?带着这么一大帮拖油瓶,走路慢得像蜗牛!

老子是蛟龙,不是奶妈!”

“还有你,正阳!

你就由着他胡闹?咱们是去寂灭海,不是去游山玩水!

带着这群小屁孩,遇到危险怎么办?老子可顾不过来!”

但渐渐地,当它看到那个叫阿莲的女孩会把省下的干粮偷偷喂给更小的豆子,当它看到那个叫泥鳅的少年会主动探路,避开可能的危险,当它看到石蛋和黑子始终忠诚地守在沈墨身边……龙浩然抱怨的声音小了些,有时甚至会别扭地扔下一只它顺手抓来的野兔或山鸡,嘟囔着:“啧,看他们瘦得跟柴火似的,别还没到南域就饿死了,坏了老子的兴致!”

队伍在艰难却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缓慢前行。

这一日,他们在一处山涧旁休憩。

孩子们在溪边嬉戏,沈墨在在一块大石上刻字教学,正阳则盘坐在不远处,闭目调息,神识却笼罩四周,确保安全。

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那群孩子。

阿莲在照顾弟弟小虎,泥鳅在帮着拾柴火,石蛋在擦拭沈墨的书箱,豆子则好奇地看着龙浩然变小后在水里扑腾……

这支队伍变得奇特而显眼:一个沉默寡言的青衫修士,一个带着一群大小不一、衣衫褴褛的孩童,宛如游学先生的儒者,以及一条总是盘在修士腕间,却会对着孩子们龇牙咧嘴吓唬人的小青蛟,但孩子们似乎并不真的怕它。

队伍越庞大,行走在日渐荒凉的官道上。

越是靠近边界,越是满目疮痍。

战乱、匪患、饥荒的痕迹如同巨大的伤疤,刻印在山河之间。

废弃的村落比比皆是,偶尔遇到的行人也是面黄肌瘦、眼神惶恐,匆匆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