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黑河市《爱辉区》(3 / 8)
/p>
清朝时期,爱辉区的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行政与军事节点。1683年,清朝设立黑龙江将军,管辖包括爱辉区在内的黑龙江流域地区,将军府最初设于瑷珲(今瑷珲镇),瑷珲成为当时黑龙江流域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685年至1686年,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击败沙俄侵略军,随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瑷珲成为清朝抵御沙俄侵略的前沿阵地。1900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瑷珲城被焚毁,大量居民流离失所,城市遭到重创。1909年,清朝在瑷珲设立黑河府,管辖范围包括今爱辉区,城市逐渐恢复重建,边境贸易开始萌芽。
(三)近现代:从行政调整到开放发展
民国时期,爱辉区先后属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管辖,期间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缓慢,但边境贸易并未中断,少量商品(如布匹、茶叶、皮毛)通过民间商贩在中俄边境流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辉区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的一部分,日军在此设立据点,掠夺矿产与森林资源,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爱辉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1954年,爱辉区属嫩江专区管辖,1967年属黑河地区,1980年设立爱辉县,1982年黑河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爱辉县成为口岸所在地,边境贸易开始逐步恢复。1992年,国务院批准黑河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爱辉县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与旅游业,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着变化。2002年,黑河地区撤地设市,爱辉县改为爱辉区,成为黑河市的市辖区,行政地位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发展为黑龙江省北部的边境开放核心区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辉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脉络:以鄂伦春、达斡尔、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了渔猎、萨满、民俗节日等传统元素;以中原移民为载体的农耕文化,带来了儒家思想、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与生活习俗;以边境贸易为纽带的中俄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风格(俄式尖顶房屋)、饮食(俄式面包、红菜汤)、艺术(俄罗斯油画、芭蕾舞)等方面,三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爱辉区独特的边境文化景观。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历史记忆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爱辉区的历史人物与历史遗址,是该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着边疆开发、民族融合与抵御外侮的记忆,也是如今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历史人物:边疆发展的推动者
爱辉区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对边疆发展、民族融合或抵御外侮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反映了爱辉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萨布素:清朝着名将领,曾任黑龙江将军,是爱辉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685年,萨布素率领清军攻克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1686年再次率军击败沙俄援军,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军事基础。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他主持修建了瑷珲城(今瑷珲镇),设立驿站、推行屯田,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加强边防建设,抵御沙俄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萨布素对爱辉区的行政建制、经济发展与边防安全均有重大贡献,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成为清朝边疆治理的典范。
-程德全(1860—1930年):清末官员,曾任黑龙江巡抚,在任期间关注爱辉区的边境安全与经济发展。1900年沙俄入侵时,程德全驻守瑷珲,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曾单骑赴俄营谈判,虽未能阻止侵略,但尽力减少了平民伤亡。战后,他主持瑷珲城的重建工作,同时推动边境贸易恢复,鼓励商人与俄罗斯开展商品交换,为当时爱辉区的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鄂伦春族领袖(代表性人物):在爱辉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中,多位鄂伦春族领袖为民族文化传承与族群发展做出贡献。例如,清末民初的鄂伦春族首领多布库尔,曾带领族人在小兴安岭地区狩猎为生,同时与汉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领袖积极配合政府推行的“定居政策”,引导族人从游猎生活转向定居农业与林业生产,同时组织族人整理、传承鄂伦春族传统技艺(如桦皮船制作、兽皮服饰制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遗址:看得见的历史脉络
爱辉区保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涵盖了古城、军事设施、民俗场所等类型,是研究该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如今的重要旅游景点。
-瑷珲古城遗址:位于瑷珲镇内,是清朝黑龙江将军府最初的所在地,始建于1683年,1900年被沙俄焚毁,现存遗址为2000年后重建的部分区域,包括瑷珲新城遗址、古城墙残段、古码头遗址等。古城呈方形,周长约3公里,重建区域恢复了部分清代建筑风格,如青砖灰瓦的房屋、木质结构的城门,城内设有瑷珲历史陈列馆,展示古城的历史变迁。瑷珲古城遗址是爱辉区历史的核心载体,见证了清朝对黑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