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黑河市《爱辉区》(2 / 8)
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同时依托黑龙江发展淡水养殖;文化方面,保留了达斡尔族抹黑节、满族萨满文化等传统习俗,乡内有坤河民俗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是体验达斡尔族与满族风情的重要区域。
-幸福乡:位于爱辉区城区周边,全乡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是城区的“菜篮子”基地。该乡以设施农业为主,建有多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番茄、生菜等蔬菜,供应城区市场;同时,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与采摘园,部分村庄开展农家乐经营,成为城区居民周末休闲的选择地。
-四嘉子满族乡:位于爱辉区东南部,距城区15公里,全乡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6万,满族人口占比约35%。该乡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大豆、玉米,同时发展满族特色农业(如苏子、黏玉米种植);文化方面,保留了满族传统民居(如草房、火炕)与饮食文化(如苏子叶饽饽、黏豆包),乡内有四嘉子满族民俗馆,展示满族历史与生活习俗。
-上马厂乡:地处爱辉区北部,黑龙江畔,距城区20公里,全乡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4万。该乡以农业与渔业为主,农业种植大豆、小麦,渔业依托黑龙江发展捕捞与养殖;同时,乡内有黑龙江沿岸的多个滩涂与湿地,生态环境优美,部分区域开发为生态观光点,可观赏江景与候鸟。
-张地营子乡:位于爱辉区东北部,距城区50公里,全乡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3万。该乡以林业与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林业生产与林下经济(如松子采集、木耳种植)是重要产业;农业种植耐寒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乡内有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历史遗址,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西峰山乡:位于爱辉区西北部,距城区70公里,全乡总面积92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2万。该乡地处山区,以林业与畜牧业为主,养殖肉牛、肉羊,同时采集山野菜、野生药材;由于地处偏远,乡内人口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原始状态,是爱辉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北师河乡:位于爱辉区北部,距城区90公里,全乡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15万,是爱辉区人口最少的乡。该乡以林业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从事木材采伐与加工(限额内),同时发展少量农业,种植耐寒作物;乡内有北师河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如狍子、野猪)的栖息地,生态价值突出。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到边境口岸的千年变迁
爱辉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历经多个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最终发展为如今的边境开放城区,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
(一)远古至隋唐:早期文明与民族聚居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爱辉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近年来在瑷珲镇、张地营子乡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小兴安岭东麓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与骨器,证明当时已有先民在此以渔猎、采集为生,形成了早期原始文明。这些先民属于肃慎族系,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
商周时期,爱辉区属肃慎族活动范围,肃慎人曾向周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用楛木做箭杆、青石做箭头的箭),开启了该区域与中原王朝的早期联系。秦汉至魏晋时期,肃慎族逐渐演变为挹娄、勿吉等民族,爱辉区成为勿吉族的聚居地之一,此时的先民开始使用铁器,农业生产有了初步发展,学会种植粟、麦等作物,同时仍保留渔猎传统,社会形态从原始部落向部落联盟过渡。
隋唐时期,勿吉族演变为靺鞨族,爱辉区纳入黑水靺鞨的势力范围。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对该区域进行间接管辖,派遣官员协助当地部落首领治理,中原地区的历法、文字、手工业技术(如陶瓷制作、金属冶炼)开始传入爱辉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爱辉区境内出现了小型聚落,先民开始定居生活,渔猎与农业并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二)辽金至明清:行政建制与边境格局形成
辽朝时期,爱辉区属东京道管辖,契丹族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同时将部分汉族人口迁入,推动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融合。金朝时期,爱辉区属上京路会宁府管辖,女真族在此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修建了多个村寨与防御设施(如张地营子古城遗址),此时的爱辉区成为金朝北部的边防区域,承担着抵御蒙古部落的任务。
元朝时期,爱辉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朝廷在此设立“站赤”(驿站),连接东北与中原的交通线路,同时推行屯田政策,组织士兵与农民开垦荒地,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粮食产量提升,部分农产品开始通过驿站运往中原。明朝时期,爱辉区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朝廷在黑龙江沿岸设立多个卫所(如忽里吉山卫),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同时鼓励中原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车、犁耕),推动当地农业从“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转变,渔猎文化逐渐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