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鹤岗市《东山区》(2 / 6)
施农业”建设,建设温室大棚100余座,实现反季节蔬菜供应,同时发展“农家旅游”,打造“蔬园采摘园”“农家餐馆”,让游客体验种菜、采摘、烹饪的全过程。
7.东方红乡
东方红乡是东山区唯一的山区乡,位于东山区东部,东接宝泉岭农场,南邻汤原县,西连新华镇,北接萝北县,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1万人,以林业与农业人口为主。东方红乡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是鹤岗市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兼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乡内交通以乡级公路为主,部分村落通水泥路,出行便利;近年来,东方红乡依托山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东方红森林公园”“山间民宿”,开展登山、森林氧吧、采摘山野菜等活动,吸引游客感受山区自然风貌。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东山区的发展历程与鹤岗市的煤炭资源开发、农业拓荒、林业建设紧密相连,历史沿革折射出东北边疆地区“工农商林协同发展”的轨迹,文化脉络则融合了工矿文化、农耕文化与山林文化的特色。
1.历史沿革:从边疆荒野到多元城区
东山区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游牧与渔猎之地,清末民初时期,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开始出现零星的农业开垦与木材采伐,形成小规模村落,但尚未形成正式行政区划。1931年以后,日伪时期对鹤岗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在今东山区境内设立“东山采炭所”“新一采炭所”,聚集了大量矿工,形成了矿工村落,这是东山区工矿聚落的开端。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鹤岗地区成立人民政府,对煤炭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今东山区境内的采矿点整合为东山煤矿、新一煤矿等正规矿山,矿工村落扩大,同时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垦规模也逐步扩大,形成了“矿区+农村”的格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为加强对东部区域的管理,设立“东山区公所”,隶属鹤岗市管辖;1954年,东山区公所改称“东山区”,正式成为市辖区建制,管辖东山、新一等矿区及周边农村区域;1958年,东山区与周边区域合并为“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东山区建制;1966年,东山区改称“红卫区”;1980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东山区”名称,并将新华镇、蔬园镇、东方红乡纳入管辖范围,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2.文化脉络: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东山区的文化核心由“工矿文化、农耕文化、山林文化”三部分构成,三者相互影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工矿文化:百年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东山区的工矿文化,核心是“艰苦奋斗、互助协作”的矿工精神。在生产领域,“矿工号子”是代表性口头文化,不同号子对应采矿、运煤、支护等工序,节奏鲜明,便于矿工协调动作;在生活领域,“矿工宿舍文化”影响深远,邻里多为同事,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这种“互助精神”至今仍在社区中延续。如今,东山区通过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长廊等,保存与传播工矿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矿区历史。
-农耕文化:新华镇与蔬园镇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东山区的农耕文化,核心是“勤劳务实、顺应时节”的农耕精神。当地农民遵循“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规律,在平原土地上种植粮食与蔬菜,形成了“节气习俗”——春分播种时会举行简单的“开耕仪式”,祈求丰收;秋分收获时会举办“晒秋活动”,晾晒粮食与蔬菜,分享丰收喜悦。此外,农耕工具的使用与传承也成为文化特色,如犁、耙、镰刀等传统工具,部分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或作为文化展品展示。
-山林文化:东方红乡的山林环境孕育了东山区的山林文化,核心是“敬畏自然、靠山吃山”的山林精神。当地居民长期与山林共处,掌握了识别山野菜、野果、药材的技能,形成了“山林采摘习俗”——春季采摘婆婆丁、蕨菜,夏季采摘山莓、蓝莓,秋季采摘蘑菇、松子,冬季采伐木材;同时,居民对山林怀有敬畏之心,会在采伐前举行“祭山仪式”,祈求平安与山林永续。如今,山林文化通过生态旅游得以传播,让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历史人物与文化遗址
东山区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多位扎根工矿、农业、林业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区域内的文化遗址以工业遗存为主,兼有少量农业与林业遗存,承载着东山区的历史记忆,是了解本地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
1.历史人物:各领域的奉献者
-赵永福:20世纪50年代东山煤矿的矿工,以“技术革新”闻名矿区。在采矿设备简陋的年代,赵永福带领班组反复试验,改进采煤工具,将手工采煤改为半机械化采煤,使班组采煤量提升30%,多次获得“矿劳模”“市劳模”称号。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其他矿工,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