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鹤岗市《东山区》(3 / 6)

加入书签

誉为“东山煤矿的技术能手”,其革新精神影响了一代矿工。

-孙桂兰:20世纪70年代新华镇的农民,是当地“农业生产带头人”。当时新华镇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孙桂兰主动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在自家农田试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使水稻亩产提升200斤,随后在全镇推广。她还组织妇女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帮助缺劳户耕种,带动全镇农业产量提升,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农民”,成为农民心中的榜样。

-李建国:20世纪80年代东方红乡的林业工人,长期坚守山林养护岗位。李建国熟悉东方红乡每一片山林的树种与地形,参与了多次山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曾在山林火灾中奋不顾身扑救,保护了上千亩森林资源。他还积极向村民宣传林业保护知识,推动“封山育林”政策落地,被评为“省优秀林业工作者”,用行动守护了东方红乡的山林生态。

-王丽华:当代东山区的基层干部,在新一街道工作多年,聚焦工矿社区改造与民生服务。针对新一街道老旧小区多、设施落后的问题,王丽华牵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屋顶漏水、道路破损、供暖不足等问题;针对下岗矿工就业难,她对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帮助200余名矿工实现再就业。她还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助老、助残、助困活动,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曾获“鹤岗市优秀基层干部”称号。

2.文化遗址:多元遗存中的历史印记

东山区的文化遗址涵盖工业、农业、林业三类,虽无古代历史遗址,却记录了近现代东山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东山煤矿老井口遗址: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煤矿早期开采的核心井口之一,始建于1936年,历经日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2005年因资源枯竭停止开采。遗址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铁轨等设备,井口旁设有“东山煤矿历史说明牌”,详细介绍了井口的建设年代、开采年限、产量及历史意义。遗址周边还保留了一座20世纪50年代的矿工俱乐部,内部舞台与座椅保存完好,曾是矿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如今作为“东山工业记忆馆”,展示矿工生活用品与矿区老照片。

-新一煤矿机床厂旧址:位于新一街道境内,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建设的大型煤矿机械维修厂,主要负责维修新一煤矿的采矿设备,鼎盛时期有职工上千人。旧址保留了厂房、机床、起重机等设施,其中多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机床保存完好,仍能运转。2018年,旧址经过修缮改造为“新一工业博物馆”,分为设备展览区、工艺流程区、矿工生活体验区,免费向游客开放,成为了解东北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要场所。

-新华镇老农具陈列馆:位于新华镇境内,依托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仓库改造而成,收藏了近百件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锄头、石磨、水车等,部分农具仍能使用。陈列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介绍了新华镇农业发展的历程,从手工耕种到机械化种植的变迁,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陈列馆周边还保留了一片“老农田”,种植着传统作物,游客可体验使用传统农具耕种的乐趣。

-东方红乡林业站旧址:位于东方红乡境内,始建于1968年,是东方红乡最早的林业管理机构,负责山林采伐、养护与防火工作。旧址保留了办公室、木材仓库、防火器材库等建筑,内部陈列着早期林业工人使用的斧头、锯子、防火水枪等工具,以及山林地图、采伐记录等史料。如今,旧址作为“东方红山林文化馆”,展示林业工人的工作场景与山林生态保护成果,成为传播山林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必游景点与宗教场所

东山区依托工业遗存、自然山水与农业资源,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区域内的宗教场所规模较小,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兼具宗教功能与社区文化属性,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游览选择。

1.必游景点:工业、自然与农业的融合

-东山工业遗址公园: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依托东山煤矿老厂区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公园内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矿车、厂房、烟囱等工业设施,通过创意改造,将其变为景观:老井口架改造为“工业地标雕塑”,矿车改造为“休闲座椅”,厂房墙壁绘制“煤矿发展历史壁画”,烟囱上安装LED灯光,夜晚点亮后呈现工业主题图案。公园内设有“工业历史展览馆”,展示从手工采矿到机械化采矿的设备演变、矿工生活场景复原、矿区老照片等内容,免费向游客开放。此外,公园内建设了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草坪广场等设施,日均接待游客约800人次,是市民休闲、亲子游玩、了解工业历史的热门地点。

-东方红森林公园:位于东方红乡境内,是东山区依托山林资源打造的生态旅游景点,总面积约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林间生长着婆婆丁、蕨菜、蘑菇等山野菜与野果。公园内建设了3条登山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