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七台河市《新兴区》(5 / 7)

加入书签

农田,新鲜可口,游客可在体验农事之后,品尝地道的农家味道。

体验园全年开放,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验项目:春季可播种、挖野菜,夏季可除草、摘蔬菜,秋季可收割、打粮食,冬季则有制作粘豆包、腌制酸菜等活动,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农耕生活的特色。

五、古刹、寺庙与历史遗址

新兴区历史上并无大规模的古刹、寺庙,现存的宗教活动场所多为近现代修建,规模较小,以满足当地居民宗教信仰需求为主;历史遗址则以工业遗址和少量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为主,见证了城区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宗教活动场所

1.净土寺:净土寺位于北山街道北部的山坡上,建于2005年,是新兴区唯一的佛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规模不大但环境清幽。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传统中式风格,屋顶覆盖灰色瓦片,屋檐下悬挂着风铃,风吹过时发出清脆声响。天王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佛像雕刻精美,殿内摆放着香炉,常有信徒前来上香祈福。

寺庙周边种植着松柏、丁香等树木,春季丁香花开时,寺庙内满是花香,环境静谧。寺庙定期举办佛教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新年祈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吸引周边信徒参与,活动规模不大,氛围平和。寺庙对公众开放,非信徒也可进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宁静氛围。

2.基督教堂:基督教堂位于兴华街道正阳街旁,建于1998年,是新兴区基督教信徒的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为现代风格,红色砖墙搭配白色门窗,简洁大方。教堂内分为礼拜堂、接待室、活动室三个部分,礼拜堂可容纳200余人,每周日举行礼拜活动,信徒们在此唱诗、祈祷、听牧师讲经,氛围庄重平和。

教堂周边是居民小区,日常较为安静,仅在礼拜日较为热闹。教堂对公众开放,非信徒可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解基督教文化,但需遵守教堂的活动秩序。

(二)历史遗址

1.缸窑沟陶瓷窑遗址:缸窑沟陶瓷窑遗址位于缸窑沟街道,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陶瓷生产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如今仅保留部分窑址、残片堆积层,以及少量陶瓷制作工具。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有山东籍工匠来到此地,发现当地黏土资源丰富,便开设了陶瓷窑,生产陶罐、瓦盆、青砖等日常用品,产品主要销往周边村落,盛极一时,“缸窑沟”之名也由此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开发,陶瓷产业逐渐衰落,窑厂关闭,如今仅留下残窑遗址。遗址旁设有简介牌,介绍了陶瓷窑的历史与生产情况,地表散落着少量陶瓷残片,可依稀看出当年陶瓷的纹饰与造型。该遗址是新兴区为数不多的古代手工业遗址,对研究当地清末民初时期的经济、手工业发展有一定价值。

2.北山遗址:北山遗址位于北山街道北部的山坡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占地面积约平方米,1985年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残片,包括石斧、石刀、陶罐碎片等,经考证,距今约4000-5000年,是新兴区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

遗址如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未进行大规模发掘,地表仅设有保护标识牌,提醒游客保护遗址。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新兴区所在区域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为研究黑龙江东部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新兴区的民俗风情以煤矿生活习俗和农村传统习俗为主,兼具少量少数民族习俗,质朴务实,充满生活气息。

1.煤矿生活习俗:早期矿工工作强度大,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每天下井前,矿工们会互相检查安全装备,如矿灯、安全帽、自救器,确保彼此安全,这种“互助检查”的习惯延续至今,成为矿工之间的默契;下班后,矿工们喜欢聚集在宿舍或街边餐馆,喝上几杯白酒,吃一顿热乎饭,交流工作趣事,缓解一天的疲劳,因此新兴区街头的小餐馆,常有三五成群的矿工聚餐,氛围热闹;每年煤矿企业会举办“安全生产表彰大会”,表彰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与班组,获奖的矿工不仅会获得荣誉证书,还会得到生活用品奖励,企业还会组织家属参加大会,让家属了解矿工的工作,增强家庭与企业的联系。

2.农村传统习俗:红旗镇的农村保留着较多东北传统习俗。春节前,村民会集中“扫尘”,打扫房屋内外,清除一年的灰尘,寓意“辞旧迎新”;除夕当天,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桌上必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炸丸子等菜肴,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直到凌晨“接神”;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会自制元宵,馅料多为黑芝麻、花生,晚上则会提着灯笼在村里走动,孩子们还会玩“打灯笼”游戏,将灯笼放在地上互相碰撞,看谁的灯笼更结实;春季播种前,村民会举办“开犁宴”,几户村民聚在一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