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七台河市《新兴区》(3 / 7)

加入书签

及河南街道的农村区域,依托倭肯河沿岸的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当地农民在长期耕作中,形成了与农事相关的习俗:春季播种前,会举行简单的“开犁仪式”,农户带着种子、农具到田间,祭拜土地神,祈求当年丰收;夏季除草时节,邻里之间会互相帮忙,形成“互助农耕”的传统,傍晚收工后,主人家会准备简单的饭菜招待帮工,增进邻里感情;秋季丰收后,会举办“晒秋活动”,将玉米、大豆、辣椒等农作物晾晒在屋顶、庭院,金黄的玉米串、鲜红的辣椒串,构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此外,农民还擅长制作农家美食,如用大豆制作豆腐、豆皮,用玉米制作窝头、年糕,这些食物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味,也承载着农耕生活的质朴。

3.少数民族文化:新兴区有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红旗镇的部分村落,保留着传统的民俗习惯。朝鲜族村民擅长种植水稻,其种植技术对当地水稻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饮食上,喜欢制作冷面、辣白菜、打糕,每逢节日,会邀请汉族邻居共同制作,分享美食,促进民族交流;节庆方面,春节会举行“岁首节”,家人团聚,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回赠祝福;文体活动上,擅长跳“农乐舞”,男子敲鼓,女子甩动长绸,动作欢快,每年朝鲜族传统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农乐舞”表演,吸引周边居民观看。满族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服饰、手工艺上,部分满族老人会制作满族传统刺绣,图案多为花鸟、山水,工艺精湛,虽未形成规模,但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历史人物:推动城区发展的平凡英雄

新兴区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古代名人足迹,却涌现出一批在工业生产、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中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真实反映了新兴区的发展轨迹,成为城区精神的具象化代表。

(一)煤矿工业的“老黄牛”——李建国

李建国出生于1938年,1959年从山东济宁来到七台河,成为新兴区缸窑沟煤矿的一名矿工,从此扎根在采矿一线。早期井下作业条件恶劣,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挖掘、搬运煤炭,李建国总是主动承担最繁重的任务,别人每天挖煤3吨,他却能挖到5吨,而且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下井,检查作业面安全,下班后还会帮助新矿工熟悉操作流程。1966年,缸窑沟煤矿某工作面发生透水险情,李建国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班组人员用沙袋封堵水流,连续奋战12小时,成功排除险情,保护了矿井设备与同事安全,因此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

退休后,李建国没有离开新兴区,而是主动担任社区“煤矿文化讲解员”,每周到“老矿工俱乐部”为游客、学生讲述煤矿开采历史与矿工故事,还将自己使用过的矿灯、镐头捐赠给陈列馆。他常说:“新兴区是靠煤炭起家的,不能忘了老一辈矿工的辛苦,要把这种不怕苦的精神传下去。”他的事迹被收录进《七台河煤矿工人志》,成为新兴区煤矿工人的精神象征。

(二)民间剪纸艺人——王丽华

王丽华是红旗镇人,出生于1955年,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擅长以煤矿生活、农耕场景为题材创作剪纸作品。她的剪纸作品风格质朴,线条流畅,如《矿工下井》《田间劳作》《朝鲜族农乐舞》等,生动展现了新兴区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特色。早期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王丽华经常义务为村民剪窗花、喜字,每逢春节、婚礼,村民都会上门请她帮忙,她从不推辞,还免费教授村里的妇女、孩子学习剪纸。

2010年,王丽华的剪纸作品《煤矿工人全家福》在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展中获奖,让新兴区的民间剪纸得到更多关注。此后,她在红旗镇文化站开设“剪纸培训班”,每周授课2次,培养了50多名剪纸爱好者,其中不少是青少年。她还将剪纸与煤矿文化结合,创作了《煤矿开采历程》系列作品,共12幅,从勘探、建井到采煤、运输,完整展现了新兴区煤炭工业的发展,该系列作品被新兴区文化馆收藏,成为展示城区文化的重要载体。王丽华说:“剪纸是老手艺,要让它跟上时代,把咱们新兴区的故事剪进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三)社区服务的“热心人”——张桂兰

张桂兰是新建街道居民,出生于1962年,退休前是新兴区某煤矿医院的护士,退休后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担任“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她每天都会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血糖,讲解健康知识,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帮他们代购药品、代缴水电费。2020年疫情期间,张桂兰连续2个月坚守在社区卡点,负责体温检测、人员登记工作,同时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物资,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从未抱怨。

除了医疗服务,张桂兰还牵头成立“社区邻里互助小组”,组织有能力的居民帮助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如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困难家庭孩子辅导作业。在她的带动下,新建街道有80多名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氛围更加和睦。张桂兰常说:“大家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