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七台河市《新兴区》(2 / 7)

加入书签

,部分居民会在河畔垂钓、散步,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惬意。

(八)缸窑沟街道

缸窑沟街道位于新兴区西南部,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因历史上曾有陶瓷窑厂而得名。该街道是新兴区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区域之一,境内有多家煤矿企业及配套的运输、仓储设施,工业氛围浓厚。街道内居民多为煤矿工人,居住小区以煤矿家属院为主,配套有矿工子弟学校、煤矿医院分院等设施,服务矿工及家属生活。缸窑沟街道保留着部分陶瓷窑遗址,虽已废弃,但仍是当地历史的重要见证,部分老人仍能讲述当年陶瓷生产的故事。

(九)越秀街道

越秀街道位于新兴区东南部,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是新兴区与茄子河区衔接的过渡区域。街道内既有工业设施,也有农业用地,同时分布着多个物流仓储站点,因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成为新兴区物资运输的重要节点。辖区内居民构成复杂,有工人、农民、物流从业者等,配套设施以中小型超市、餐馆、汽修店为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越秀街道近年来逐渐发展物流相关产业,部分闲置厂房改造为物流仓库,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新兴区的历史与七台河市的煤炭开发紧密相连,从无人问津的荒野,到矿工聚集的工业城区,再到如今探索转型的城区,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从荒野到工业城区的蜕变

清末民初时期,新兴区所在区域属于吉林省依兰府管辖,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仅有少量满族、朝鲜族先民在此渔猎、农耕,散落着几个小型村落,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片土地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新兴”之名尚未出现。

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国家开展东北煤炭资源大规模勘探,在七台河地区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优质焦煤,这种煤炭是钢铁工业的关键原料,在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下,开发价值极高。1959年,七台河煤矿筹备处成立,首批煤矿工人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陆续迁入,在如今的新兴区境内开启了煤炭开采工作,最初的采矿点集中在缸窑沟、新建街道附近,随着矿工数量增加,围绕采矿点逐渐形成了临时聚居区,搭建起简易的住房、食堂、医务室,工业城区的雏形开始显现。

1965年,七台河特区成立,新兴区成为特区的核心开发区域,“新兴”之名也由此而来,寓意“新兴的工业区域”。此后,国家加大对七台河煤矿的投入,新建了多个矿井,配套建设了矿工家属楼、学校、医院、俱乐部等设施,新兴区逐渐从临时聚居区发展为功能完善的工业城区。1970年,七台河特区改为县级七台河市,新兴区成为市辖区之一;1983年,七台河市升格为省辖市,新兴区的行政区划与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成为七台河市工业生产、职工生活的重要承载地。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新兴区煤炭产业达到鼎盛,境内矿井数量最多时超过20座,煤炭年产量占七台河市总产量的40%以上,为国家能源供应与钢铁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的推进,新兴区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低端煤炭开采,发展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对废弃矿井、煤矸石山进行治理,推动城区从“单一工业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

(二)文化脉络:以煤矿文化为核心的多元融合

新兴区的文化脉络以“煤矿工业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入了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质朴、务实、团结的文化特质。

1.煤矿工业文化:这是新兴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渗透在城区的建筑、生活习惯、精神传承中。早期煤矿开采条件艰苦,矿工们在井下数十米深处,依靠镐、锹等简单工具作业,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劳动热情,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成为新兴区文化的核心内核。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凝聚团队力量,矿工们创作了“矿工号子”,下井前、作业中齐声呼喊,节奏铿锵有力,既协调动作,也鼓舞士气,如今“矿工号子”已成为新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庆活动中仍会表演。

城区内的工业建筑是煤矿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建街道的“老矿工俱乐部”建于1962年,是早期矿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曾举办过电影放映、戏曲演出、矿工表彰大会等活动,建筑外观保留着苏式风格,内部舞台、座椅仍维持原貌,如今已改为“煤矿文化陈列馆”,展示矿工使用过的矿灯、安全帽、采煤工具等;缸窑沟街道的“老矿井遗址”,井口虽已封闭,但井架、矿车轨道仍保存完好,旁边立有简介牌,讲述该矿井的开采历史,成为居民追忆工业时代的打卡点。此外,新兴区每年都会举办“煤矿文化节”,通过矿工技能比赛、工业摄影展、煤矿题材文艺演出等活动,传承煤矿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城区的工业历史。

2.农耕文化:主要集中在红旗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