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晋城市《高平市》(3 / 7)

加入书签

战于长平,晋军大败,汉刘聪乘势攻占屯留、长子、斩杀虏获晋军人。晋太元十一年九月,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分上党为建兴郡,泫氏属建兴郡。北魏统一北方后,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废建兴郡。北魏和平五年改泫氏县为元氏县。至魏永安二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县名始于此。齐天保七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同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移治高平城,改隶高都郡,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隋开皇三年,改高平郡为泽州,设长平郡。隋开皇十六年析高平置陵川。大业三年,复改泽州为长平郡。大业十年十一月,司马长安破长平郡,王君廓聚众千人,攻占长平,投于李密。唐武德元年,于长平置盖州,领高平等4县。唐贞观元年,废盖州,高平归泽州管辖。天宝元年,又改泽州为高平郡,领高平等6县。乾元元年,复改高平郡为泽州,属河阳节度使管辖,领高平等6县。开宝元年,高平县城移至今址。宋至道三年,全国并为15路,高平隶属河东路泽州高平郡。金初,高平属河东南路泽州。兴定二年,又改隶孟州。元光二年,升阳城为劫州节镇,统高平等6县。正大元年,改隶忠昌军。元初,高平属中书省平阳路,成宗大德九年,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设司侯司,领高平等6县,后省司侯司,以泽州领高平等5县。

明初,高平隶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明洪武九年,改属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泽州管辖。明天顺六年大饥,斗米千钱,民易子而食。弘治元年,县令杨子器修复社学40所,在县城建正蒙学社,后改名为“晋城书院”。弘治八年,高平有史可查的第一部县志出刊,县志由杨子器主修,李英主编,着名学者王守仁为之序。清初沿袭明制,改冀南道为冀宁道,雍正六年,改州为府,高平属山西省泽州府所辖。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大风发屋拔木,翠屏山二仙庙中铁香炉被吹起,与殿檐齐,盘旋数四而下,碎之。光绪二年大旱,夏粮无收,秋粮减半。光绪十六年,天主教传入高平。光绪二十四年,荷兰神甫席开蒙在果则沟建教堂一所,进行传教活动。光绪三十一年,基督教士司米法、司安仁在城东修建福音堂一座。宣统二年,田谊、张富年、缑埙辰、常四喜等进步知识分子办起第一批学堂,是年,辛亥革命爆发,“放足剪辫”运动波及高平。宣统三年,知县朱士俊用庚子赔款办起第一所县立高等学堂,校长王遁暹,学制三年。

民国元年1月14日,数千名民众手持长矛、棍棒拥入县城,捣毁巡警局,火烧绅士郜家珍的住宅,围困县衙,迫使县令朱士俊出示免税告示。次日,造反民众分四路深入乡村,查抄焚烧各地绅士40余家,并烧毁部分学堂,因造反民众均手持干草,故称干草会运动,运动持续半月之久,逼清朝末任知县朱士俊自动离职,石宪文出任民国首任县长。民国初年,废府州之称,高平属山西省冀宁道。民国8年,“五四”运动波及高平,本县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回县进行宣传演讲,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号召群众抵制日货,并深入三甲、北诗、河西、野川、杜寨、杨村、沟村等地进行演讲,深受民众欢迎。民国23年裁道后,高平县属山西省直辖。民国26年以后,高平隶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归太岳区管辖。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归为陵高县,其余部分仍为高平县。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销陵高县,原划归陵高县的区域仍划归高平县,属太岳四专区。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太岳区,高平县为山西省长治专区所辖。1958年,晋城、高平、陵川3县合并为晋城县,原高平县成为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5月,高平人民公社复为高平县,前后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所辖。1985年5月,撤销晋东南地区,高平归属晋城市。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此后,高平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飞速发展,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平涌现出众多杰出历史人物。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垒坚守的策略,让秦军难以推进。其军事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至今仍为人称道。还有明代的毕振姬,他为官清廉,政绩卓着,在文学、理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着有《四州文献》《西河遗教》等作品,对当地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迹

(一)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

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这里庄严肃穆,是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整个景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殿内供奉着炎帝神像,周围的壁画生动描绘了炎帝尝百草、教稼穑等功绩。景区内的碑刻也记载着历代对炎帝的尊崇与祭祀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陵区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生态环境极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炎帝祭祀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信众齐聚于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