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天下事在朕(1 / 2)

加入书签

    朱由校身着常服,斜倚在铺着软垫的椅子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一块玉佩。

    方才李邦华对科举规程的详尽讲述,让朱由校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若继续沿用旧制,选出的不过是一批批“只通章句、不谙实务”的官场老爷。

    那些皓首穷经的举子,即便能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却连最基本的粮谷折算、田亩测量都一窍不通,这样的人进入仕途,如何能应对辽东战后的残破、漕运的积弊、民生的凋敝?

    念及此处,朱由校目光渐锐,他看向眼前两位阁老,语气颇为凝重:

    “朕观近年科举行文,渐趋浮华僵化。士子们埋首故纸堆,皓首穷经于‘四书五经’的章句之学,写出来的八股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可一谈及漕运如何疏通、军屯如何经营、钱法如何稳定,便两眼一抹黑,只会说些‘仁政爱民’的空泛之词。”

    他抬手轻轻的拍在御案上,“长此以往,所选之才,岂非尽成纸上谈兵之辈?朝堂上需要的是能扛事的干吏,而不是只会吟风弄月的清谈客!”

    方从哲闻言,心中一紧。每次陛下用这种语气说话,朝堂之上必有一番大动静。

    他悄悄瞥向身旁的李邦华,见对方也是眉头深锁,显然与自己一样,察觉到陛下这番话绝非随口说说。

    果然,朱由校语气愈发坚定:“因此,朕以为,此次科举,乃至日后,当在考试内容上有所调整,以引导士风,切于实用。”

    “陛下之意是……”李邦华躬身问道,声音里透着谨慎,试探着陛下的想法;科举乃千年成规,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改动都可能引发士林震动。

    “其一,重策论!”

    “殿试及会试后场之策问,当紧密结合当下时务,如辽东战后治理、漕运利弊、边镇军屯、钱法流通、乃至工器改良等具体问题。

    朕要看的,是士子们洞察时弊、提出切实解决方略的能力,而非空泛的道德文章。”

    “其二,”他稍作停顿,说出了更让两位老臣震惊的想法,“当增设算学考核!不必如经义般艰深,但需考察《九章算术》等基础,涉及田亩测量、粮谷折算、工程估算等实用计算。

    治国理财,岂能不通数算?此科可置于乡试、会试之中,比重初期不必过高,但必须考!”

    见二人面露诧异,朱由校举例道:“今年辽东军粮起运,有个进士出身的侍郎连‘石与斗’的折算都弄不清,导致三千石粮食滞留在码头,险些误了军机大事——这样的人,即便经义再精,又有何用?”

    这话让方从哲与李邦华面面相觑。算学在历朝历代皆属“杂学”,从未入过科举正科,陛下此举,是要打破“经义独尊”的局面?

    “既然算学如此重要,为何不能入科举?”朱由校追问,

    “历朝历代皆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本就是圣贤所重,为何到了我大明,反倒成了‘杂学’?朕非要打破这个偏见不可!”

    李邦华刚想开口劝谏,却见朱由校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语气缓和了几分:“朕并非要废弃经义,圣贤之道仍是根本。然,取士比例当有所调整。朕意,日后可逐步形成经义、策论、算学并重之格局。

    譬如,经义基础占其四,策论见识占其四,算学实用占其二。具体比例,礼部可联合翰林院再详议。此次秋闱,先放出风声,强化策论比重,引入算学初试,让天下士子早作准备。”

    方从哲深吸一口气,他明白皇帝这是要动摇数百年的取士标准了。

    “陛下励精图治,欲得实干之才,臣等明白。然……此议若出,恐在士林间引起巨大波澜。八股取士,沿袭已久,天下读书人穷尽心力于此,骤然变革,反对之声恐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