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天下事在朕(2 / 2)

加入书签

    “朕知道会有阻力,可朕不怕谏言,更不怕反对!”朱由校打断了他,语气带着一丝少年帝王的霸道。

    “任何改革,皆不可能一帆风顺。然,弊病已显,岂能因噎废食?我大明需要的是能臣,是干吏,是能匡扶社稷、应对危局的务实之士,而不是只会捧着圣贤书指责新政的腐儒!”

    他的声音在乾清宫内回荡:“此事,朕意已决。礼部空缺,朕会尽快选定敢于任事、明体达用之人出任尚书,主持此番革新。”

    “二位阁老,科举筹备便依此方向进行。诏令起草,需将朕重实务、策论、算学之意,明确宣示天下,让士子们早作准备。”

    方从哲与李邦华对视一眼,皆知陛下意已决,再劝无益,只得躬身应道:“臣遵旨。”

    就在暖阁内的气氛稍缓时,朱由校想起前日与孙传庭的谈话,又开口道:“另外,朕还有一事与二位先生商议。”

    他神色凝重地说“国朝选官,只重科举出身,考中进士者多直接授官,或入翰林院清贵之地,或外放知县一方父母官。”

    “可这些士子初入仕途,对地方政务一无所知,一县人口数万之众,钱粮征收、刑案审理、徭役摊派、水利修缮,哪一项不繁杂?

    更遑论地方胥吏与士绅大族勾结多年,形成的利益网——一个刚出象牙塔的文弱书生,如何能拿捏得住?”

    朱由校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前日孙传庭与朕闲聊时曾说过,他在陕西泾阳县任知县时,初到任也曾被县丞与粮吏联手欺瞒,税粮账册上的‘虚数’与‘实数’相差三千石,若非他仔细核查,险些酿成大错。”

    “那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算得是科举出身中的佼佼者,尚且要栽跟头,更何况那些资质平庸之辈?可见,只靠科举选官,不加以实务培训,即便选来的是‘英才’,也难担大任。”

    方从哲点头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历来新科进士多需历练,只是以往多靠‘师友相带’,若无良师指引,很容易被地方胥吏糊弄,甚至同流合污。”

    “因此,朕有意,日后凡新科进士授官者,皆需先入‘吏政讲习所’培训六个月,教他们如何应对地方政务、如何核查账册、如何......等。”

    “培训结束后,需通过考核方可授官——考核不合格者,延期再训,直至合格;若三次考核不通过,直接取消授官资格,”

    两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又隐隐有些忧虑。

    这‘吏政讲习所’乃去岁陛下亲命传奉官吴怀瑾为提调组建,他们也曾去过几次。其中专门为翰林院与年轻官员讲解钱粮核算、刑案审理、地方治理实务、大明过往之辉煌等,讲师皆是经世大才,授课内容极为务实。

    这培训本身无可厚非,但若长此以往,朝堂众臣皆出于‘吏政讲习所’,皆出于陛下亲信,日后朝堂之上,“帝党”势力恐会愈发庞大。

    但这话他们自然不敢明说,害怕朝堂之上都是皇帝亲信?怎么,你有异心?你想造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