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1 / 2)
历朝历代,为君者多善用“帝王心术“驾驭朝局。每遇改革图新之际,往往将臣子推至风口浪尖,令其冲锋陷阵。
若事成,则归功于天子圣明;若事败,便以臣子为替罪羔羊,轻则罢黜,重则问斩,以此平息众怒,保全帝王清誉。
纵观史册,如此悲剧屡见不鲜:商鞅变法强秦,终遭车裂于咸阳;吴起治楚南平百越,却被乱箭射死于楚悼王灵前;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梦碎后郁郁而终;就连本朝张居正,十年改革让大明国库充盈,身故不久便遭抄家清算,险些开棺戮尸。
这些能臣干吏,不过是帝王手中利剑,用毕即藏,钝则弃之。何曾有过君主如今日这般,明确昭示要为臣子担当全部责任?这需要何等的气魄与胸襟!
若非身怀系统,拥有源源不断的精锐军队、忠诚干吏与充足钱粮,朱由校或许也会选择那般权衡自保之道。但此刻,他拥有绝对的底气,无需退让,无需妥协!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权谋机变都显得苍白无力。他要让满朝文武明白,既为他的臣子,就当勇往直前,不必瞻前顾后,玩弄那些明哲保身的把戏。
二人心潮澎湃,殿内气氛为之一缓。
方从哲趁机转换话题,躬身奏道:“陛下,今岁乃酉年,正值国家抡才大典,三年一次之科举正科将至。此亦为陛下登基以来首次开科取士,事关为国选贤,意义重大,礼部需早作筹备。然礼部尚书一职至今空缺,科考筹备诸事繁杂,臣特来请示陛下圣裁。”
朱由校目光微动,看向以清正耿直著称的李邦华:“科举乃国之重器,自当慎重。朕登基时日不久,李爱卿,你久历宦海,于典章制度最为熟稔,便由你为朕详细分说一番此次科举的章程规制。”
李邦华闻言,精神一振,整了整衣冠,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陈述起来:“陛下,我朝科举沿唐制而更周密,每三年一科,称‘正科’。逢子、午、卯、酉年,各直省先举‘乡试’,考期在秋八月,故亦称‘秋闱’。考生需经县试、府试层层筛选,方能入场。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榜首称‘解元’,如当年唐伯虎便是应天府解元。”
“乡试过后,次年春,即辰、戌、丑、未年,天下举人齐聚京师,参加由礼部主持之‘会试’,因其在春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中式者,便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由陛下您亲临主持‘殿试’,殿试只排名次,不再黜落贡士。所有贡士经殿试后,皆为我大明‘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仅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试卷,祝大家国考顺利!
说到此处,李邦华微微停顿,看向朱由校,见皇帝听得专注,便继续深入:
“至于每次取士人数,并无定数,需视朝廷需才之急缓与当年考生之优劣,由陛下圣心独断。”
“然,大抵而言,会试取中贡士之数,多在三百名上下。譬如嘉靖、万历年间,常取三百余人,经殿试后分授官职,或入翰林院修撰编修,或外放知县、推官。”
李邦华讲得认真,朱由校也听得仔细。他微微颔首,插话问道:“朕听闻国初曾有‘南北榜’之事?”
李邦华立刻回答:“陛下圣明,确有此制。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后,为平息物议,平衡天下文脉,至洪熙、宣德年间,便逐步确立了‘分地而取’之制。将会试试卷分为‘南卷’、‘北卷’、‘中卷’。
南卷取士之数,约占十之六五,涵盖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地;北卷约占十之三五,涵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隶等地;中卷则如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等地,酌情录取。此乃祖宗为求地域平衡,使天下英才皆入彀中之良法美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