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2 / 2)
朱由校恍然大悟,这不就跟后世高考分省录取制度类似吗?都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平衡而采取的平衡之策。果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果然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啊!。
“整个科举流程,规矩森严。”李邦华继续补充道,
“试卷须弥封、誊录,以防舞弊。三场考试,分别为四书五经义、论诏诰表判策及经史时务策,旨在考察士子之经学根底、文书能力与治国安邦之见识。”
“此便是我大明科举取士之大致规程。今岁秋闱乃是开端,如今礼部堂官空缺,诸多筹备事宜皆需尽早定夺。主考官之人选,更是关乎士林风向,责任重大,非德高望重、学问博洽之大臣不能胜任。故臣与元辅,特来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听罢,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沉吟良久。
李邦华的讲解条理清晰,让他对明代科举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他穿越过来不到一载,他一直在努力融入这个时代。
毕竟若仅凭后世了解的只言片语,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那纯粹是痴人说梦。要推行改革,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的运行规则。
“李爱卿剖析甚明。”朱由校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科举乃国之重典,更是天下寒门士子晋身之阶,务必确保公正严明。礼部尚书一职,关系重大……且容朕再想想。”
他顿了顿,脑海中飞速思考。礼部掌管国家礼仪、外交、教育、科举及宗族礼制,这其中,教育与科举,正是他未来计划中关乎国本、亟待改革的核心领域。
所谓“教育为立国之本”,若要开启民智,培养真正能经世致用的人才,改革必须从教育这个指挥棒开始,所以礼部尚书的人选他得好好斟酌一下,若是选个迂腐守旧的老学究,到时候改革推行不下去,悔之晚矣。
而且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后世可是有一群人天天在网上批判,由此选出来的那些皓首穷经、只知“代圣贤立言”而缺乏实际办事能力的官员,某种程度上正是王朝走向僵化的缩影。
文章虽工,于国何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