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鸿门宴(2 / 3)

加入书签

;   良久,章会起身,取出一份地图铺于案上。那是袁术晚年亲手绘制的《天下民心图》,以各县识字率、入学儿童数、工匠数量、女性任职比例等数据综合评分,用红蓝二色标注“心向南方”与“尚待教化”之地。如今,红色已连成一片,从江东直至巴蜀,唯独北方三州??冀、幽、并,仍大片斑驳。

    “主公曾说,”章会声音低沉,“真正的征战,不在沙场,而在学堂。”

    次日清晨,一道诏令传遍全国:

    >“今北地动荡,胡虏犯边,万民受苦。朕不忍见同胞陷于水火,特启‘文治北援计划’:

    >一、选派五百名优秀教师、医师、农技师,组成‘惠民使团’,携教材、药典、良种、工具北上,深入战乱边缘区,设立临时义塾、诊疗所、耕作示范田;

    >二、开放洛阳太学特别通道,凡北方流亡学子,无论身份,皆可免试入学,食宿全免;

    >三、鼓励民间结社互助,成立‘信义帮’,资助难民南迁安置,并协助其返乡重建家园;

    >四、严禁任何军队以‘救援’为名进入北方政权辖区,违者以叛国论处。”

    诏书末尾,赫然写着袁术遗训八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有人赞其仁德无双,也有人讥讽“书生误国”。曹丕在许昌得知后冷笑不止:“袁术已死,这群腐儒还想靠几本书收服天下?可笑!传令下去,凡南来‘使团’,一律驱逐,敢私授书籍者斩首示众!”

    然而,禁令终究挡不住人心所向。

    第一批惠民使团刚到黎阳边界,便遭遇曹军拦截。带队的是位年轻女教习,名叫柳芸,原是柳林村袁术喝过热汤的老妪之孙女。她并未退缩,而是当众打开箱子,展示里面的《千字文》抄本、《农桑辑要》图册、小儿疫苗药瓶,然后朗声道:“我们不是士兵,不带刀剑。我们带来的,是让孩子不再饿死的种子,是让母亲不必眼睁睁看着婴儿夭折的药,是让农民不用跪求地主减租的算术课本!你们若要杀,请先杀了这些书!”

    守将愣住。身后一名老兵低声说:“俺娘不识字,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要是你能念个名字给我听就好了’……这姑娘带来的东西,比我这辈子见过的所有圣旨都重。”

    那一夜,三百名曹军士兵集体脱甲,加入使团护送队伍。他们说:“我们不想再当杀人机器了。我们要做点真正对得起良心的事。”

    自此,星星之火,燎原北境。

    使团所至,义塾悄然兴起。许多村庄自发组织村民轮流守护学堂,哪怕风雪交加,孩子们依旧准时前来读书。一位老秀才在信中写道:“三十年未闻书声,今闻童子诵《论语》,泪湿衣襟。方知文明不死,只待春风。”

    更有甚者,一些原属“复汉社”的士人开始倒戈。他们在暗中传阅南方送来的《万民策问》合集,发现其中讨论的议题远比“尊刘贬袁”深刻得多:如何防止官员腐败?怎样建立公平税制?女子为何不能参政?盲人能否学习算术?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长久封闭的思想牢笼。

    一年后,冀州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不仅不赈灾,反而强征粮食运往前线。愤怒的百姓终于揭竿而起。起义军首领是个失明的老账房先生,名叫赵元晦,他曾是洛阳太学旁听生,熟读袁术颁布的各项政策。他在聚众起义时说:“我不懂打仗,但我记得一句话:‘宁可无国,不可无民。’今天,我要为这句话而战!”

    他的军队不烧官府,专开粮仓;不杀官吏,只夺贪官家产分给穷人;每占一城,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办义塾,请随军识字的士兵教孩子写字。他们打出的旗帜上写着七个大字:“学袁政,救苍生。”

    短短三个月,起义席卷三州,连幽州胡军内部也开始分裂。部分乌桓部落宣布脱离步度根,归附“惠民政权”,理由竟是:“南方送来的小儿疫苗救了我们五十个婴儿,这样的国家,值得信任。”

    曹丕惊恐万分,下令全面封锁边境,严禁任何南方书籍、药品、技术人员入境。他还派人伪造谣言,称“袁术遗毒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