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鸿门宴(3 / 3)

加入书签

在,南人欲以文字灭北”,甚至焚烧了一批从民间搜缴的《识字课本》,称之为“妖书”。

    但越是压制,越激发反抗。

    两年后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北方。数十万百姓自发组织“读书会”,白天劳作,夜晚点灯苦读。有人用木炭在墙上写字,有人把《千字文》刻在犁头上,一边耕地一边背诵。一位寡妇卖掉嫁妆,凑钱请南方流亡来的老师到村里授课,她说:“我丈夫死在战场上,我不想我的儿子也变成拿刀的鬼。”

    而在南方,一切仍在稳步前行。

    这一年,第一艘完全由女性设计建造的远洋商船“信义号”下水,驶向天竺(印度)。船上载有丝绸、瓷器、印刷术样本,以及一百名自愿前往传播知识的“文化使节”。领队是一位三十岁的女工程师,名叫卫?,她是首批女科进士之一,专研航海与机械。

    与此同时,自动磨坊技术推广至全国,粮食加工效率提升十倍。政府借此契机推行“全民营养计划”,确保每个儿童每日至少摄入一顿含肉奶的餐食。医疗系统全面升级,天花疫苗覆盖率达九成,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语言与观念层面。百姓不再称官员为“大人”“老爷”,而改口叫“先生”“女士”或“服务者”。县衙门前,常见农夫与官吏平坐对话,争论水利分配方案。学校里,学生们辩论的主题不再是“忠君报国”,而是“政府是否有权征收超过收入百分之十的税”。

    就连曾经最顽固的士族世家,也不得不顺应潮流。许多家族主动送女儿参加女科考试,甚至聘请南方教师在家授课。有位老族长临终前感慨:“吾族百年望族,竟不如邻村一织布妇之女,考中县令后三年内修桥七座,清廉如水……惭愧啊!”

    时光流转,又是一年清明。

    章会独自来到南阳那片万亩良田。此处已立起一座无碑之冢,仅有一块青石,上刻一行小字:“这里躺着一个想让人人都能抬头走路的人。”

    他放下一束野菊,轻声道:“主公,北地八成以上县城已有义塾,识字孩童超百万。赵元晦率领的‘惠民军’已控制冀州全境,并与部分胡族达成共治协议。他们请求加入联邦体制,愿奉南方制度为范本,自行选举地方官吏……我们……做到了。”

    风吹麦浪,簌簌作响,仿佛回应。

    当晚,章会提笔撰写《治世纲要》,作为未来执政指南。他在序言中写道:

    >“袁公未曾称帝,却成就了真正的王道;他不曾封禅,却让千万人灵魂登基。他的武器不是刀枪,是课本;他的城墙不是砖石,是人心;他的王朝不在宫殿,而在每一个敢于说话、勇于思考、乐于创造的普通人心里。

    >后世若有问:何谓盛世?

    >答曰:当一个孩子能在雪地里安心写完一首诗,而不怕被人抓去充军;

    >当一位母亲能挺直腰杆走进县衙,为自己被克扣的工钱讨个说法;

    >当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不分男女、贫富、族群,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治理、追求幸福??

    >那便是袁术的天下,也是我们永远要守护的黎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