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7 / 9)
婆世界,你要离开它,生命临终的时候是往事不堪回首,相状越少越好。你把娑婆世界的相状都当真,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你要知道,相状就是一种回忆,就是业力的牵动,你更不可能离开了,临终的时候百感交集。
所以,你用强烈的相状来给娑婆世界定义是痛苦的,你用强烈的相状来定义极乐世界功德的;表面上生起强烈的皈依心,对你有加分效果,对不对?但是你也付出了代价,临终的时候你走不开了,因为你一定会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人生。临终的时候,对你有感情的人在你心中都会现前,向你招手,你走不掉了,因为你平常养成 习惯了,你对所有相状都执著。
你用强烈的相状,表面上你占了便宜,虽然我承认成就空性的人,他对娑婆世界的厌离相对会薄弱一点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对净土的好乐,相对执著的人他也会薄弱一点。整体来说还是划得来,因为他人世间也会淡薄,离开娑婆世界也会自在一点。
离开娑婆世界不简单,你在人世间打滚太久,不要说前生,你今生在娑婆世界混了七八十年,你说走就走?石头都碰出感情了。你整天去那个石头那边去打坐,对石头都有感情了,是不是?这是事实了。你有所得心太重,表面上说,我有所得心重会激发我的精进,我知道生死苦;但是你的业力也重,也不容易离开,你感情也重,这道理就是这样子。
如果你今生了生脱死,娑婆世界临终的时候,你要能够很洒脱的双手一放,对不起,诸位,我先走一步了。你要有如此潇洒的话,那离相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个相状全部进入阿赖耶识了,你跑不掉。所以,我们对相状的态度,适可而止。反正你用什么态度来修行,一定会用这个态度来日常生活。你没有那个本事说:我修行的时候是一个心态,离开佛堂是另一种心态。你只有一种心,用什么心态去修行,你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就这种心态。你想想看,要怎么样比较好?
理想化就是说,我理观的时候离相清净;我从空出假的时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很强烈,这种人初学者很不容易,至少我是没那种功力。但是我觉得离相清净以后会淡薄,对娑婆世界的确不会那么厌离,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也没有像那种执著心很重的人,用感情来念佛的人那么重。但是整体来说值得,因为生死业力对你的干扰降到最低。
其实我不是很反对用感情来念佛,我更觉得要用理智来念佛。你用感情来念佛,表面上你看这个人皈依心很强,每一次念佛都哭,对不对?当然你说这样好不好?诸位,他对阿弥陀佛有感情,对人有没有感情?当然有,这道理是一致的,就是这种心态。这种人我也见很多了,感情很重,念佛的时候不得了,哭的很厉害,但这种人生死业障也重,说实在,双方面。但你要知道,用这种心态你念佛两个小时,其它二十二个小时都在打妄想,你怎么拉的过它?你两个都用强烈的心、执著的心去修行,这种人不容易往生,我讲实在话。你今生这样子过来,人生不管好坏,谁没有一个感情,是不是?你做梦的时候都会出现影像,临终的时候不会出现影像吗?是不是?你只要心有所住,就完了。
所以离相就是说,你会把娑婆世界这几生几世给你的干扰降到最低,不管你做的对也好,做的错也好,先跟它划分界限,你必须要这样子。蕅益大师讲先求淡薄,其实淡薄就是离相的意思。当然,他也会有困扰,我承认这个东西,就是说你到最后厌离娑婆的心好像也没那么强,欣求极乐的心也没那么强。可能我的功力还不够了,还要加强从空出假,假观的力量还要再增长。
但是整体来说值得,因为你起码摆脱了阿赖耶识。
要不然阿赖耶识怎么会放过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想阿赖耶识会放过你嘛?它向外释放生死业力,向内给你各种感觉来刺激你,你过得了生死关吗?是不是?现在就是说,阿赖耶识我惹不起你,我先跟你保持距离。等到我到了净土,再来处理你。阿赖耶识是怎么形成的?多生多劫啊!诸位,我们经历过无量无边的生命经验,才有阿赖耶识。你用八十年的时间要处理阿赖耶识这个大水沟、仓库,你有本事八十年去处理阿赖耶识,不可能,是吧?所以你只好跟它保持距离,离一切相。
因为阿赖耶识要干扰你,它必须要透过相状。阿赖耶识所有烦恼、业力的势力,它必须要先透过心中给你出一个相状,去刺激你的感情。如果你对相状不受,它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桥梁。就是我没办法处理阿赖耶识,我把我们之间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