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5 / 9)
。难道阿罗汉他所做的事情太少吗?也未必。你看《天台教观纲宗》,声闻人也有菩萨道,藏教也有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也是有大乘,他也有六波罗蜜。但为什么他修了六度,结果入偏空涅槃呢?就是因地有问题,他没有找到真实的如来密因,开关没找到。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这有两段:
丙三、结示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释乙三[菩提道]竟—
—释《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竟—
在整个大乘当中,我们作一个总结:理观带动事修,站在自性的角度发起四弘誓愿。从事修的角度,我们回到五蕴的众生世界,来对治感受、想象、爱取,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如果缺乏了理观,你永远活在“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站在五蕴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你的生命只有对治法门、枝末法门,看不到根本法门,那你速度就慢了。所以,你必须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回过头来面对五蕴。
我们现在的因缘果报、业力,创造一个色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有四个:感受、想象、执取,还有阿赖耶识的库存,一念心背了五个东西在里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直接跳到五蕴里面去,跟五蕴打成一片,然后去对治它,你就完了。第二个从五蕴里面跳出来,五蕴不是我的,先离相清净。然后再回去借相修心,借你的感受去观受是苦,借你的想象去观心无常,借你的执著去观法无我。借相,这样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呢?先离开相状,再回过来借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先离开它,然后再回去借它。
当然你念佛也是这样,我们无量劫来到现在,每一个人都背负了很多的生死业力,我们都累积很多的烦恼,必须要让烦恼跟业力,对我们的干扰降到最低,我们不能断它,但起码它不要干扰我的正念。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呢?先告诉自己,它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须跟它先脱离——离相。先跟它划分界限:你是有相的,这个是生灭的因缘;我生命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咱们俩是各走各的,相状是生灭变化,我的本性是不生不灭,我怎么会跟你混在一起呢?你只是我生命的其中一个过程,一个水泡而已,你必须跟它先划分界限。
然后,你又要面对现实。先从假入空,离开你现在生命个体,回到本体生命;当然你也可以在那个地方安住个三、五年,然后你再从本体回到个体生命,面对现实的因缘,该对治对治、该忏悔忏悔。你不可以面对现在一头栽进去对治,你就惨了,你就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先离开它,再去面对它,这是两个次第。
我们今天就是说,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是先离开业障,再处理业障;先离开烦恼,再对治烦恼。所以,从次第来说,忏悔、调伏、安住,第一个是先求安住,才去忏悔业障,调伏爱取。
我们先回答几个问题,昨天提出来的:
【学员提问】:法师,所谓求生净土,需对业力做整合;如果以前所造的业,不知善用其心,现在因果上如何挽救?
【师父答疑】:当然就忏悔嘛,因为业力是不断的变化,业力本身是由意乐带动的,“罪从心起将心忏”,你造了罪以后,业力被保存了,心中一定有犯罪的意乐,你要去对治那个意乐。意乐一对治,你呵责自己犯罪的心,这个业就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学员提问】:从因地来说,造业后种子已藏在阿赖耶识,善恶了了分明。如果我们修忏法门,能够挽救到什么地步呢?
【师父答疑】:我们能够挽救到业变成不增长业。就是它在,但不障碍我们往生,让它沉淀,你可以挽救到这个程度。忏悔,不是把所有的业都忏干净,我们没这本事;我们只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