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4 / 9)

加入书签

努力去调伏爱取,当然不可能把它弄干净,剩下的就靠离相的力量来吸收。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即便有少少的业障现前、有些少少的烦恼现前,但是因为你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的力量很强,你能够不随妄转,照样可以走过去。你平常就养成一种心中的相状出现,就不随它转。你不跟它感应道交,它有跟没有一样嘛!所以,这个根本法门很重要,当你对治法门做的不到位的时候,剩下的东西由一念心性来吸收。

    当然,理观不碍事修,该忏悔还得忏悔、该对治还是对治,站在没有业障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脱死。我们理不能碍事,根本法门不能碍对治法门。这个就是称性起修,它的一个思想模式。

    丁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凡夫为什么会在轮回当中跑不出来呢?其实我们在轮回当中,也没有少修布施,我们也没有少持戒,也没有少修忍辱、禅定,其实我们很多善法都做了。但是为什么不断轮回?因为我们根本错了。一念的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们离开了觉性,站在五蕴的角度来修行,我们认为五蕴是真的,我的感受、想象、执取、受想行识全部是真的。

    你站在一种真实的感受、妄想里面,站在对立面去跟它对治,我跟你拼了。结果就是继续轮回,你站在五蕴的角度来对治五蕴,根本成妄,你站在虚妄的角度来对治虚妄,没有好结果,根本就错了。你要跳脱五蕴再来对治,先离相再借相。你开始就陷入五蕴里面,就跟五蕴纠缠不清了,这就是为什么持戒、布施经过我们内心以后变现人天果报。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结果变成功德庄严。因为你根本成妄,根本就站错了。你住在五蕴去对治五蕴,所以故发尘劳,创造了生死业力的尘劳,出现三界轮回的果报相。因地错了,一步错,就整个步步错了。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成佛的,佛陀因地的时候也布施、持戒,但是他为什么成佛呢?我们看原因,看第二段: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走对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以不生不灭心去随顺如来藏性,依止不生灭心。所以,他能够在因地圆照法界,离一切相。不管过去生命当中留下什么影像,他统统不承认。他安住生命的原点,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在果地上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清净法身,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个都不是业报身,都是法身。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在微尘里转大**,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因为他因地走对了,所以有这不可思议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结果。

    我们看总结。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椤严经》—

    我们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有忏悔业障、对治爱取,但你因地的安住是很关键的。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跟诸比丘去托钵。提婆达多要害佛,他把这个象灌醉,然后鞭打醉象,就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了,象都喝醉了当然失去理智。阿罗汉们看到醉象第一个反应,以神通力飞到虚空去,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佛陀的真如本性现出慈悲,怜悯这些象,他的手伸起来,就现出五个狮子;这个象喝醉是喝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调伏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三乘共坐解脱床,阿罗汉他成就了空性,佛陀也成就了空性。为什么阿罗汉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不能调伏醉象,他只能够保护自己,把自己飞起来?佛陀能够有无量的功德去调伏别人,功德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因地不同。

    诸位,佛陀的功德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但是你看过人家赞叹阿罗汉有功德海没有?这个大海深广无涯?不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