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3 / 7)

加入书签

是在下一段。就是说你必须在临终之前创造一种安乐、解脱的环境,这个是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重点。

    我们来看看,到底我们的生命受到什么样的干扰?首先我们先了解生命;当要面对自己的生命之前,我们先了解它,你才知道关键在哪里?对生命的描述最清楚的就是《唯识学》。《唯识学》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由心识活动的交互作用所变现出来的。心识的活动分成八块,天亲菩萨的《三十颂》把我们的八识分成三大类:

    一、异熟,就第八识。你来三界投胎,出现了一个果报;但是,你今生的果报只是很多业力的其中一部分而已。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生命的业力是个大海,今生的业力是个小水泡,今生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你今生快乐也不要太得意,快乐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是所有生命都快乐,不是的,你运气好,把善业激发出来;你今生痛苦,也别太沮丧,这也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刚好今生把罪业逼出来了,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今天要平心而论,到底我的生命相貌是什么?你必须看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它把你无量劫的生命,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起的每一个妄想全部记录下来。

    所以异熟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保存业力。你有本事造业,它就有本事把你保存下来;第二个变现果报。当它的能量累积到一个程度,我们叫做成熟以后,它就把业力变成一个五蕴的身心让你来受用。阿赖耶识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保存业力,第二个变现果报。

    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过去,现在不是只看你今生的生命,你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要现前。不要以为现在风平浪静,你临命终就风平浪静,不是这个意思。诸位,稍微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你平常的时候只有第六意识了,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要现前,无始劫的生死业力、无量劫的颠倒妄想,这两个东西要现前。你千万不要忽略了阿赖耶识,临终的时候它是“去后来先做主公”,临终的时候它要起现行的,所以,你最好要注意它的存在。

    很多净土宗的人,他平时只注意第六意识,我念头不起恶念就好了。他忽略了过去生,无始劫那种潜伏在阿赖耶识的业力。等到临终阿赖耶识业力现前的时候,他就手忙脚乱了,平常都没有去注意。你不注意它但它是存在的。所以,第一个你在观察我们生命的时候,注意你有一个阿赖耶识,它是一个不定时炸弹,阿赖耶识、一个生死业力。

    二、我们来先看前六识,你的思想。我们今生的思想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外境的刺激。它透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外面的五尘,然后产生一种感受来刺激你。所以,你从小的生长环境,所接触的人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到你现在的思考模式,这个是由外境的熏习产生的第六意识的思想。

    第二个教育、尤其是佛法的教育。他是从内观,前面第六意识思想来自于外境的刺激,所谓“心随境转”。但是我们另外一个思想就是境随心转,就是你在佛法的学习,你从内心当中思惟法义,产生道理的观照,而发动出来的智慧观照,这是由内而外的。这个思想是很珍贵,《楞严经》讲这是不生灭心。因为你从外面接受的信息是生灭的,外境有、你就有;外境没有、它就没有了,随境生灭。但是你从法义的学习产生的思想,这是非常可贵的——不生灭心,是不可破坏的。

    所以,我们的思想有两块:第一个是外境给你的,那个没有意义。净土宗的很多人都说,我也不要去思惟苦谛,我一生的遭遇所吃的苦,就知道人生是痛苦了。不可以!因为你从外境刺激产生痛苦的觉受,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它不全面。你不可以说我不要思惟无常,我整天看有人死掉就知道无常了,那个不一样。

    你约事相的理解产生的智慧,那是单一的事相。你到另外一个环境,这个智慧它不能遍诸四海皆准。你透过道理的思惟,从法义的思惟产生的智慧,那是全部的事相都适用的。在《楞严经》讲:你智慧的来源不能假借外境。因为佛陀说跟外境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事过境迁,你的智慧就改变了。你是从某一个环境建立的智慧,当这个环境改变的时候,你智慧就没有了,生灭心。

    人生的经验只能够当道理的印证,就是说借事显理,你从人生的经验去印证佛法的道理。但是你不能够说,道理都不学,完全从人生经验里面去吸取智慧,不可以。第一个片段;第二个外境给你智慧,外境也会破坏你的智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