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4 / 7)

加入书签

,不能从外境去吸取智慧。你只能够从佛法的道理,就是闻思修。

    所以,第六意识有两块,最好检查一下你的智慧来源:你对人生的观察是从生命经验的,这个智慧是要还的。当你环境改变的时候,这个智慧就没有了。你的智慧是因为透过僧团的保护,透过美好的持戒产生正念,这个智慧要注意了,凡是外来的东西只能够当辅助,是人临命终时,你记得只要借来的东西一定要还。

    佛陀说如果你光明不是从内心生起的,是从太阳而来,太阳走的时候它会把光明带走,你生命的活动向风大借来的,风走了以后,你的动相就没有了。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跟佛陀学了十二年,为什么会落入摩登伽女之难呢?因为你的智慧统统是借来的,你没有在佛法的道理里面好好地去思惟法义,从内心自己发出智慧的观照。你的智慧都是因为你跟在佛的旁边,依止一个僧团、一个持戒,你的智慧是从外境构建而成的正念。当你离开了僧团,一个人去托钵的时候,你的正念就毁了。所以,佛陀就要阿难尊者检查一下内心世界,只要借来的先把它还掉,剩下才是你的。

    所以第六意识的思想很重要,就是说你现在很有智慧、正念分明,想想看你的正念是哪来的?外境给的你要注意,因为这个是暂时的。临命终的时候,所有借来的东西全部还掉,剩下的是你自己修止观,对法义的体会生起的智慧。你最好检查一下,就是说哪些是借来的,暂时借你用的。当然可以借假修真,你必须要借外境,这么好的外境保护赶快修真。但是如果借假没有修真,你永远活在借假,那就完了。所以,第六意识很重要,我们要的就是真实的智慧。

    三、人生的主角其实是两个:业力跟思想。但是,我们容易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第七识,这是非常关键的,我自己把它称为“人生的开关”。这个讲堂为什么有光明?因为你找到了开关,开关打开灯就亮了。如果你把开关关掉,它就黑暗了。所以,它能够去主宰你生命的成败,就是在第七意识。

    诸位,业力是生灭的,对不对?不管你造善、造恶都是一时的,你看拜《八十八佛》,你四十五钟拜、拜、拜,拜完四十五分钟就没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是生灭的。思想,在凡夫的思想它更是生灭的。你刚刚修止观的时候忆念道理,现在出来以后又接触外境,又变成打妄想,所以,它也是生灭的。业力是生灭的,思想是生灭的。

    那么《唯识学》说为什么会有轮回相续呢?一时的业力跟妄想,它凭什么创造广大的生死轮回呢?因为有第七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它成功的把业力跟妄想做一个整合。所以,第七意识是成败的关键,恒审思量创造一种相续的力量。当恒审思量的相续力量是在有漏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它会把你的业力跟妄想连结。它就像念珠的中间那一条线;如果说业力是念珠,思想也是一颗念珠,是什么把这个念珠串起来?就是那一根线——第七意识、自我意识。

    第七意识,如果在有漏位叫做执著,叫做自我意识。如果是学佛叫做发愿,我一定要断恶、一定要修善、一定要度众生,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一种是妄想执著,一种是坚定的誓愿,都是从第七意识发起。所以,你修行一定要修到第七意识的层次;你不能只修到第六意识,说我很想要断恶、很想要修善、很想要度众生,那就完了,第七意识都没改变。一个人如果说: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因为你的修行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开关。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人背水一战就可以往生了。

    你必须把思想从第六意识的成分——我想要怎么样,提升到我一定要怎么样;这个就靠道理的转化,从道理的思惟产生。一个人没有在道理上感动,你发不出坚定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嘴巴讲一讲,其实是活在第六意识表面的。但是你经过大乘经典的闻思、被佛陀所说的道理深深的体验、感动而发出的愿力——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叫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们在看人生内涵的时候,其实《唯识学》给我们最大的贡献,它挑出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作为一种人生的桥梁,这是关键!就是说当第七意识是颠倒的时候,你所有东西统统有漏,你布施也是有漏、持戒也是有漏、禅定、精进统统是有漏。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就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你的第七意识转了没有?你是不是从一种自我的概念、为了自己而活转成为了愿力而活,就变成是很重要的关键了,第七意识很关键。第七意识转,你的人生就转,你的跑道就转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