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拿破仑的统治基础与攻城炮(1 / 3)
1873年11月2日的谈判结束后,拿破仑三世最终接受了奥地利提出的秘密交易——允许那三万,呃不,两万多被包围的法军借道撤退,前往镇压法属意大利的叛乱。当然,主力肯定是一同陪伴他们的奥地利北意大利军团,那毕竟有十几万人。
这个决定让他感到深深的屈辱,但别无选择。他反复强调这件事必须绝对保密,不会有任何官方文件承认此事,对外必须宣称法属意大利的叛乱完全由法国独力平定。
皇帝已经承受不起更多的打击了。如果让法国民众知道连意大利都快要保不住,他的统治基础会彻底动摇。这场战争已经持续太久,伤亡太过惨重。
拿破仑三世已经决定要在外交谈判中退几步了,可以只要求拿到四分之三洛林地区土地,让奥地利普鲁士承认卢森堡大公国是法国皇帝的,另外,给可以让斯堪的纳维亚联合王国获得北日德兰半岛,再加上一笔赔款就可以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如果这个条件在一个半月前提出,弗朗茨或许会认真考虑并很可能劝普鲁士也答应下来。
但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奥地利的秘密动员令早已下达,二十万新的大军已经集结并且出发,皇帝陛下觉得法国人的条件太低了。至少应该让奥地利得到些实际利益,比如法国花钱从普鲁士手中赎回洛林地区——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奥地利同时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毕竟法国的财力雄厚是众所周知的。
拿破仑三世的政权确实已经摇摇欲坠。
法国本质上仍是农业国家,农民构成了选民的主体(立法团选举,也就是议员选举,法国还是有选举的)。当年正是这些怀念拿破仑一世荣光、感激土地改革的农民把他推上了总统宝座。然而这次战争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战争初期,由于战术落后和武器劣势,法军伤亡惨重,大量农民的儿子倒在了前线。之前的农作物病害已经让农村经济元气大伤,而这次,大量抽调男丁当兵,劳动力开始缺少,另外再加上东部国土的部分沦陷,让农村经济受到了重创。
农民们对继续战争越来越抵触,反倒是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还在狂热地支持战争。拿破仑三世没有及时察觉这种危险的分化,反而继续大规模征兵扩军。既然奥地利宣布派出三十万军队“驱逐德意志地区的敌人”,法国自然也要增兵三十万来应对。
而且,从普鲁士莱茵兰工业区掠夺来的财富——金钱、拆卸运回的机器设备等等——全都与农民无关。他们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儿子的生命,却没有分享到任何红利。
拿破仑三世的困境不止于此。虽然有波拿巴派的支持,但三大反对派势力正在蠢蠢欲动。正统派渴望复辟波旁王朝,拥护查理十世的后代,他们信奉君权神授,坚持白百合花旗帜,立场极端保守,维护天主教会特权,反对革命带来的一切变革。奥尔良派则希望恢复七月王朝,支持路易-菲利普的后人。还有共和派,他们的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对波拿巴。
前两派正在积极协商合作。奥尔良派暂时同意支持正统派的尚博伯爵继位——这位53岁的伯爵娶了奥地利摩德纳分支的玛丽亚·特蕾莎公主为妻,与维也纳宫廷有些关系,或许有助于未来的和谈。更重要的是,伯爵膝下无子,他去世后王位完全有可能传给奥尔良派支持的巴黎伯爵。两派甚至开始秘密接触军队中的同情者,试探政变的可能性。
共和派在工人中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战争初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法国东部大片领土,兵锋直指兰斯,巴黎岌岌可危。拿破仑三世被迫向共和派和他一向厌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让步,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放松新闻管制。虽然共和派最初要求完全废除新闻审查,最后妥协为由波拿巴派和共和派议员共同组成新闻审查委员会,审查标准大幅降低。
共和派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共和报》、《激进报》、《人民之声》等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猛烈抨击帝制的腐败和战争的失败,呼吁建立真正的共和国。
不过这些报纸在出版了一期之后就被查封了,这也是拿破仑三世的底线,后面共和派就稍微注意了一些,提这场战争伤亡或者前线的失利,不再提什么共和国这种太明显的话语,反而说君主立宪也不差。
不过在巴黎的工厂区,共和派的演说家们每天晚上倒是在工人俱乐部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他们指出,这场战争是“富人的战争,穷人的坟墓”,皇帝为了自己的野心让法国人民流血牺牲。
这些宣传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工人们开始倾向共和派,就连一些小店主、手工业者甚至农民也被吸引过来。特别是那些失去儿子的农民家庭,他们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军队中倾向正统派和奥尔良派的军官和士兵为数不少,但共和派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也有了不少同情者。
11月15日,通过秘密动员集结的奥地利援军抵达萨尔布吕肯。这支生力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与被围困的普鲁士守军里应外合,一举击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