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法国大势急转直下(1 / 3)
1873年10月22日到25日,威斯特法伦的局势急转直下。
汉诺威王国的背叛如同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连锁反应。普奥联军在清除了法军在汉诺威境内的据点后,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被困的莱茵军团。帕拉迪讷将军直到22日下午一点多才收到确切消息,这时东部的交通线已经全部丧失,只有西部还保留着一些零星的据点。
法国莱茵军团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南面的杜塞尔多夫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这座鲁尔区的工业重镇在普鲁士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没有被攻克。现在,法军只能依靠汉诺威西部残存的几条铁路线,以及从杜塞尔多夫以西到荷兰边境的狭窄走廊维持补给。
而荷兰王国在见识到比利时王国和汉诺威王国被法国人临时通知或者先占领交通系统后通知的行为感到浑身发凉,法国人可太不守规矩了,因此,荷兰国王威廉三世首先是发表了个人讲话,呼吁和平以及任何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之后,他的内阁通过了一项临时征招两年兵役士兵的计划,到1873年6月份,荷兰已经从两个师一个旅两万多人扩展成了四万五千人的部队。这些部队被部署在荷兰与普鲁士的边境,同时重点在于防守交通枢纽。
第三项措施是禁止交战国船只驶入荷兰港口,荷兰将不会提供维修和补给等服务。
这项明显是针对法国舰队的,荷兰拥有欧洲最好的造船工业之一,在1871年到1872年后期,法国舰队可是多次用了阿姆斯特丹、莱默等地的维修设施。这项举措大大增加了法国舰队在北海执行封锁和协助登陆任务时候的成本,同时也让荷兰王国和法国的关系大大恶化了。
因此,通过外交途径紧急情况下让莱茵军团进入荷兰王国避难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10月23日到24日,帕拉迪讷将军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集中兵力向南突击杜塞尔多夫,配合巴黎派来的援军打通生路;要么趁着西部还有部分铁路可用,尽快撤往不来梅和威廉港等北海港口。
将军陷入了深深的犹豫。汉诺威到底算不算正式参战?如果算的话,不来梅和威廉港恐怕早就落入敌手。但如果继续留在原地,十五万大军的补给很快就会耗尽。时间在痛苦的思考中流逝,而每一分钟的延误都让局势变得更加不利。
10月25日夜,杜塞尔多夫方向传来噩耗。普鲁士军队得到大批增援后发动反攻,不仅击退了城西的法军,还配合城内起义的市民收复了刚刚陷落不久的埃森。
至此,莱茵军团彻底成了瓮中之鳖。北有普奥联军和倒戈的汉诺威,南有坚固的杜塞尔多夫要塞,西面是态度敌对的荷兰,东面更是敌人的腹地。十五万法军被死死围困在威斯特法伦平原上,进退失据。
巴黎的拿破仑三世收到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即电令巴赞元帅率卢森堡军团北上,同时命令新编第7军团火速赶往杜塞尔多夫,不惜一切代价打通救援通道。
外交方面,莫里斯·理查德伯爵被紧急派往海牙,试图说服荷兰人至少允许法军通过其领土撤退。拿破仑三世知道,如果莱茵军团全军覆没,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损失,更会在政治上造成灾难性后果。
他好不容易通过歼灭普鲁士第三集团军、收复梅茨获得的威望,很可能就直接化为乌有。
任何人都只想看到胜利,这种惨败被巴黎人民知道了,搞不好自己要面临路易·菲利普的下场。
与此同时,法国的另一个软肋——意大利也爆发了危机。
法属意大利地区,八里桥伯爵夏尔的计划,非常不顺利。这位总督原本计划在都灵只留一个营,用微弱的兵力引诱意大利革命者发动起义,然后用主力部队来一个漂亮的镇压,既能立功又能震慑意大利人。但直到10月17日,都灵守军减少到只有三个连时,起义依然没有发生。意大利人显然比他想象的更有耐心。
局势的突变打乱了所有计划。巴黎直接下令调走了第23师和第114师,要求他们火速赶往梅茨增援。这让法属意大利的防务变得极其空虚。北日德兰半岛的防御只能完全依靠斯堪的纳维亚盟友和得不到新增援的法国北方军团了。
1873年10月25日的时候,意大利人终于动手了。起义如野火般蔓延,帕尔马、摩德纳这些兵力薄弱的小邦第一时间就陷落了。法国派驻的行政官员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整个统治体系土崩瓦解。只有托斯卡纳的首府佛罗伦萨还在坚守,守军依托坚固的城防工事拼死抵抗。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中心都灵。
意大利的反法力量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统一意大利为目标的激进革命者,他们继承了马志尼等一派的理想,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或共和国。另一派则是保守的复辟派,他们的目标是恢复战前的各个邦国——撒丁王国、托斯卡纳大公国、帕尔马公国等。同时为了避免十几年前被瓜分的惨剧,他们希望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