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汉诺威的反水(1 / 3)

加入书签

1873年10月15日。

布拉格城堡一个会议桌上,威斯特法伦地区的军事地图被头顶的灯照得纤毫毕现。

经过数月的情报收集,奥地利军事情报局从多个渠道获得了法军防御体系的关键信息。法国正统派出于对拿破仑三世的仇恨和交易,提供了约20%的情报,主要涉及梅茨-蒂永维尔防线的部署细节。奥尔良派开价五十万英镑,换来了杜塞尔多夫至科隆一线进攻计划。

共和派。虽然梯也尔和杜弗尔在那次会面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合作,但他们的追随者还是通过各种“疏忽”泄露了不少信息。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拼凑起来,竟然达到了15%的份额,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军预备队的位置和调动计划上。

再加上奥军和普军的侦察、当地人的情报等等,法国在威斯特法伦行省的防御体系基本被奥地利掌握得七七八八。

帕拉迪讷将军的莱茵军团约有十七万人,主力部署在明斯特、帕德博恩、多特蒙德三角地带,预备队驻扎在奥斯纳布吕克。法军的补给严重依赖从汉诺威王国“租借”的铁路系统,而在汉诺威境内,根据他们获得的情报法军只部署了两个师约三万人来保护这条生命线。

10月16日奥地利、普鲁士与法国、斯堪的纳维亚联合王国的和谈又一次破裂,双方不欢而散。

消息传到巴黎后,在杜伊勒里宫的御前会议上爆发了激烈争论。外交大臣格拉蒙公爵力主立即转入防御,巩固既得利益。他认为奥地利在边境集结的二十万大军不是摆设,法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冒险,也许奥地利就从其他地方例如意大利地区发起进攻了。但首相埃米尔·奥利维耶坚决反对这种“失败主义”论调,他认为只有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才能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

拿破仑三世最终采纳了首相的建议。皇帝决定在北方战线保持防御态势,继续从法属意大利地区征召意大利人充当炮灰,配合瑞典人、丹麦人共同防守。而在莱茵兰方向则要继续进攻,目标是拿下杜塞尔多夫、科隆、波恩,沿着莱茵河构筑完整的防御体系。为了防备奥地利可能从斯特拉斯堡方向发动的进攻,皇帝还下令从巴黎增派一个旅前往梅茨。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陆军遭受了一个沉重打击。10月17日晚上,陆军大臣阿道夫·尼尔元帅在巴黎圣玛利亚医院接受膀胱结石手术时意外去世,享年71岁。这位1859年奥撒法战争的英雄、1872年北日德兰登陆作战的发起者、1873年普利姆包围战的组织者,最终没有倒在战场上,却死在了手术台上。

拿破仑三世对尼尔元帅的去世极为震怒。他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医疗事故,而是敌国间谍的阴谋。皇帝立即下令逮捕所有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要彻查他们是否与奥地利、普鲁士或英国有联系。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反映出皇帝内心的恐慌——他失去了一位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军事统帅。

10月20日,尼尔元帅的国葬在巴黎荣军院举行。尽管国家仍在战时,但数万巴黎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手持白花为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送行。拿破仑三世在葬礼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演说,他将尼尔的死归咎于敌人的阴谋,号召法国人民为元帅复仇。在皇帝的煽动下,巴黎市民的复仇情绪达到了顶点,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要求严惩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呼声。

新任陆军大臣查尔斯·皮埃尔·德让将军的处境极为尴尬。他原本只是负责巴黎城防工作,对陆军部的运作和前线情况都不熟悉。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各种复杂的作战计划,德让将军感到力不从心。尼尔元帅生前制定的几个应急方案——包括全境占领汉诺威王国和从荷兰紧急撤军的计划——在他看来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被暂时搁置了。

这个决定很快就被证明是致命的错误。

普鲁士和奥地利对威斯特法伦行省的反击开始了。

关键点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名义上仍然在保持中立的汉诺威王国。虽然他被法军强行征用了铁路、公路什么的,然后法军也是从他的领土上去夹击普鲁士北方和威斯特法伦行省的国土。

在英国人的干涉下,法国人给予汉诺威王室150万英镑一年的租金来租借汉诺威的铁路、公路系统,同时英国和法国会保证汉诺威的中立。

保证中立?这个词在汉诺威国王盲人格奥尔格五世的耳朵里非常刺耳,他的王国虽然并不富裕,但也不应该是这么任人欺凌的国家。

而到了1873年10月22日,阿道夫·尼尔元帅生前最担心的汉诺威王国反水的事情还是出现了。

普鲁士、奥地利的部队通过置换军装,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汉诺威的军队。

10月22日清晨,汉诺威王国,伏希塔车站。

凌晨五点三十分,整个北德平原还笼罩在深秋的浓雾中。伏希塔这个不起眼的小车站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偶尔打破这份宁静。车站的煤气灯在雾中发出昏黄的光晕,勉强照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