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润雨细无声(1 / 3)
他的目光凝聚在苏慕白年轻却已显沉稳的面庞上。
“文韬武略冠绝当世,更有擎天保驾、解幽州于倒悬之大功!”
“更重要的是,你心中有忠义,更有……对将士性命的垂怜!”
“今日,本帅苏烈,代表自己,亦替我身后这十数万朔方儿郎……”
他深吸一口气,声若洪钟,却又字字沉重,如金铁交击,掷地有声:
“向苏大人郑重承诺——!只要能保全我阖府家小性命无虞,能让这些随我出生入死、卫国戍边的朔方军将士,无论是解甲归田,抑或再战他方,都能得一个好的结果,免于……免于那‘兔死狗烹’的凄凉下场!”
“本帅……愿唯林相、唯苏大人马首是瞻!”
“军令如山,绝无二话!万死不辞!”
话语落尽,余音在空旷的大堂内震响,久久不散。
此时的苏烈,如同一尊托付了全部信仰与身家性命的石像。
这份沉重的托付,让整个幽州府衙的空气都似乎被压缩到了极致。
苏慕白也缓缓站起身来。
他脸上的凝重之色慢慢褪去,随之浮现的是一种庄严、肃穆,乃至……如释重负。
他向前一步,伸出双手,稳稳地、有力地托住了苏烈强健有力的双臂肘弯。
入手是硬朗如铁的筋肉骨骼。
“大帅!”
苏慕白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的承诺,深深地烙印在苏烈及在场所有将领的心头:
“请起。”
苏慕白将苏烈搀扶起来,两人四目相对,距离极近。
苏慕白注视着苏烈那双充满了恳求与寄托的虎目,他的眼神清澈、坦荡,更有一份源自强大自信的沉稳:
“大帅以家国性命、十数万将士之未来相托,此乃天大信任!”
他顿了一下,语气愈发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
“慕白在此,向大帅,向朔方军所有忠勇将士立誓——只要慕白一息尚存,必竭心尽力,穷尽所能!绝不辜负大帅今日之托!”
苏慕白声音愈发深沉:
“朔方军数十年如一日,浴血边关,为大乾筑起北方屏障,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这累累战功,是无数好儿郎用命换来的荣耀!岂能因朝堂之虞,令将士寒心,令英魂蒙尘?!”
“我苏慕白——必让朔方军,成为能战敢战,更能安享太平的雄师!”
“使每一颗为保家卫国而流下的热血,都得到应有的敬重与回报!大帅,慕白言出必践!”
最后四个字,如同战鼓擂动,响彻心扉。
“好!好!好!”
苏烈连道三个“好”字,反手紧紧抓住苏慕白的手臂,仿佛握住了救命的浮木,虎目中竟隐隐泛起一层水汽,随即被他强行压下,只剩下如释重负的激昂。
“有苏大人此言,苏烈……死亦无憾矣!朔方军数万弟兄……有指望了!”
“愿为林相、苏大人效死!”
空气重新流动,但府衙内的气氛已经截然不同。
从这一刻起,在紫荆关的血与火之后,在幽州城的这个春寒料峭的午后,一个以林如海为核心、以苏慕白为连接纽带、深度融合了边镇军权与中枢文官力量的联盟,已经以一种更加紧密、更加强势的姿态,宣告成型。
它的根基,牢牢地扎在了这座去岁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北疆重镇。
无形的默契达成。
苏慕白与苏烈重新落座,先前那沉重的气氛一扫而空。
商谈的重心,迅速转回到眼前最紧要的军务——如何配合前线深入草原的朔方军主力,彻底犁庭扫穴,覆灭突厥王庭。
粮道如何优化?伤兵转运路径?新募民夫的分派?备用军械的补充点?
……事无巨细,一项项军务被快速讨论、敲定。
苏烈此时再无半分旁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绝对的信任和对“明路”的笃定,配合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苏慕白处理起这些军务来,更是如同庖丁解牛,精准高效。
他仿佛对整个幽州乃至北疆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项物资储备、每一个可用人才都了然于胸。一道道命令从这位幽州知州、新任兵部侍郎口中发出,立刻经由在场的将领、门外候命的州府佐吏迅速传播、执行下去。
效率之高,令苏烈这位久掌兵符的统帅都暗暗心惊,更觉自己今日之托付,明智无比。
这场关乎朔方军、关乎幽州、也关乎未来格局的议事持续了足足两个时辰。
当苏烈带着一叠盖有幽州府印与苏慕白私章的命令文书离开府衙时,夕阳的余晖已为这座雄城勾勒上壮丽的轮廓。
他回望那灯火初明、沉静却又似乎蕴藏着可怕能量的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