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2 / 7)
一个青铜匣子,匣子上刻着与壁画相同的图案。冷锋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里面存放着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古卷,古卷上用朱砂绘制着一幅完整的“全球海脉分布图”,标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十八处海脉节点,黑礁岛正是其中之一。
“这太不可思议了!”李教授捧着古卷,手都在微微颤抖,“昆仑先民不仅掌握了陆地上的神脉系统,还发现了海洋中的海脉,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能量网络,这对研究古代文明的科技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溶洞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岩石开始坠落,水池中的海脉液泛起巨大的涟漪。“不好!海底发生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通道口撤离。
当队员们冲出石门时,远处的海面上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海浪,正在快速向岛屿逼近。“立刻返回科考船!”冷锋大喊,队员们沿着丛林中的小路快速向浅滩跑去,沿途的树木不断倒塌,石块从山坡上滚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抵达浅滩后,队员们迅速登上冲锋舟,向科考船驶去。此时,海啸已经抵达岛屿附近,巨大的海浪将冲锋舟掀得上下颠簸,队员们紧紧抓住船舷,与海浪展开殊死搏斗。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航行,冲锋舟终于抵达科考船,队员们被拉上甲板,安全脱险。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队员们看着黑礁岛被海啸淹没,心中满是感慨。虽然黑礁岛的核心区域可能已经被摧毁,但他们成功获取了海脉液样本和全球海脉分布图,为研究全球神脉-海脉系统提供了关键线索。
返回基地后,队员们立刻对海脉液样本进行深入研究,与神脉液混合后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混合后的液体能量稳定性大幅提升,传输范围扩大了三倍,能够有效调节全球的地质能量,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知这一重大发现后,立刻召开全球会议,成立了“全球神脉-海脉保护联盟”,由中国牵头,联合各国的科研机构和文物保护组织,共同开展全球海脉节点的勘察和保护工作。冷锋和他的队员们被任命为联盟的核心成员,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探索和保护行动。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冷锋带领队员们先后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脉节点,进行勘察和保护。他们在大西洋的一座无人岛上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海脉核心区域,获取了大量的海脉液样本;在印度洋的一处海底峡谷中,发现了昆仑先民建造的水下建筑,证明了古代文明的水下施工技术;在北冰洋的冰盖下,找到了被冻结的海脉节点,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球神脉-海脉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逐渐掌握了调节地质能量的方法,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全球生态环境得到显着改善。昆仑文明的科技成果,正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冷锋站在昆仑山脉的神宫遗址前,手中拿着全球海脉分布图,看着远处的雪山和蓝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最初的守陵者小队,到如今的全球保护联盟核心,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守护文明、造福人类的目标。
此时,通讯兵走来,递过一份新的检测报告:“冷队,总部传来消息,在南极大陆的冰盖下发现了异常的能量波动,与海脉节点的能量特征相似,推测是一处未被发现的海脉节点,可能藏着昆仑文明的终极秘密。”
冷锋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能量数据和卫星图像,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他们将向着南极大陆进发,去探索昆仑文明最后的秘密,为人类的未来书写新的篇章。
南极大陆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雪龙2号”科考船破开浮冰,缓缓停靠在普里兹湾的临时锚地。甲板上,冷锋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手中的卫星地图标注着南极冰盖下的异常能量区域——距离锚地约八十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那里的冰层厚度超过两千米,地质雷达显示冰盖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能量波动与黑礁岛的海脉节点完全一致。
“冷队,南极的极夜还有一周就要来临,我们必须在极夜前完成初步勘察,否则极夜期间的暴风雪和低温会让所有设备失效。”科考船船长拿着气象报告走来,语气中带着担忧,“未来三天是窗口期,之后会有持续的暴风雪,风速可能达到每秒四十米。”
冷锋点点头,对着队员们下达命令:“赵雷,你带领雪地摩托小队,携带轻便式地质雷达和破冰设备,明天一早出发前往能量区域,确认空腔的具体位置和冰层结构;李锐,你负责在锚地搭建临时基地,建立通讯中继站,确保与雪地摩托小队的信号畅通;张岚和李教授,整理海脉节点的资料,结合南极的地质特征,预判可能存在的机关和危险;陈曦,调试无人机和冰下机器人,为冰盖探测做好准备。”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雷带领五名队员乘坐三辆雪地摩托,朝着能量区域出发。雪地摩托在冰盖上疾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