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3 / 7)
,扬起的雪雾在身后形成长长的白色轨迹。南极的低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防寒服内的加热系统全力运转,才能勉强维持体温,队员们的呼吸在头盔内凝结成霜,视线时不时被冰盖表面的反光干扰。
行驶到中途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雪花开始飘落,风速逐渐增大。“冷队,我们遇到了小规模暴风雪,能见度不足十米,请求暂时停靠等待天气好转。”赵雷对着对讲机大喊,声音在风雪中断断续续。
冷锋立刻回复:“同意停靠,寻找避风的冰丘,检查设备状态,等待暴风雪减弱。”
队员们很快找到一处低矮的冰丘,将雪地摩托停在背风处,打开应急帐篷,躲在帐篷内躲避风雪。暴风雪持续了约两小时,待风雪减弱后,队员们继续出发,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能量区域。
赵雷立刻架设地质雷达,开始对冰盖进行扫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清晰地呈现出冰盖下的空腔——空腔呈椭圆形,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位于冰层下方两千两百米处,空腔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能量源,正是海脉节点的核心。“冷队,我们找到了空腔的位置,能量源稳定,没有发现异常。”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带领核心小队乘坐直升机前往能量区域。直升机在冰盖上降落,队员们快速搭建起临时探测站,将冰下机器人放入预先钻好的冰孔中。机器人携带高清摄像头和地质传感器,沿着冰孔缓缓向空腔移动。
经过三小时的缓慢下降,机器人终于抵达空腔,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空腔内没有被冰层填充,而是充满了淡蓝色的海脉液,液体表面泛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空腔;空腔的岩壁上镶嵌着无数发光的晶体,与昆仑神宫的夜明珠相似;而空腔中央,一座巨大的冰晶建筑矗立在海脉液中,建筑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穹顶,穹顶上刻着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相同的螺旋符文。
“这是昆仑文明的‘极地海脉神殿’!”李教授激动地说,“古卷中提到的‘极地之核’应该就在这座建筑内,它是全球海脉系统的核心,控制着所有海脉节点的能量流动!”
张岚通过机器人的传感器分析海脉液的成分:“这里的海脉液含有高浓度的‘海洋微量元素’,能量稳定性是黑礁岛海脉液的五倍,而且能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低温下保持液态,是维持极地海脉系统运行的关键。”
冷锋看着屏幕上的冰晶建筑,做出决定:“我们需要开辟一条通往空腔的通道,进入神殿内部,找到‘极地之核’,完成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李锐,你带领工程小队,使用大型破冰设备,在冰盖上开凿一条垂直通道;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冰晶建筑的结构,寻找进入神殿的入口;赵雷,你负责警戒,防止暴风雪和冰裂带来的危险。”
工程小队立刻行动,大型破冰设备的钻头在冰盖上高速旋转,冰层碎屑不断被输送到地面,形成一座小山。经过两天的连续工作,一条直径约三米的垂直通道终于开凿完成,直通空腔。队员们乘坐特制的升降平台,沿着通道缓缓下降,进入空腔内部。
空腔内的温度约为零下十摄氏度,比冰盖表面温和许多。海脉液的表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岩壁上的发光晶体,宛如梦幻的星空。冰晶建筑的入口位于建筑的正面,是一道巨大的冰晶门,门上刻着复杂的螺旋符文,符文中央有一个与昆仑镜匹配的凹槽,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凹槽,显然是用于注入海脉液的。
“需要同时使用昆仑镜和海脉液,才能打开冰晶门。”张岚推测,她让队员从空腔内取出少量海脉液,装入特制的容器中。冷锋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张岚则将海脉液注入旁边的小凹槽。当海脉液完全注入的瞬间,冰晶门上的符文突然亮起,发出蓝色的光芒,冰晶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内部的神殿大厅。
神殿大厅内,一座巨大的冰晶柱矗立在中央,冰晶柱内包裹着一颗直径约两米的蓝色水晶——正是“极地之核”。水晶表面的能量轨迹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的符文完全吻合,不断有淡蓝色的能量流从水晶中溢出,融入周围的海脉液中。
“极地之核的能量正在缓慢流失!”李教授看着冰晶柱上的裂痕,“可能是因为长期没有能量补充,水晶的结构正在逐渐不稳定,如果不及时校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流动会出现紊乱,引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张岚立刻用检测设备连接极地之核,屏幕上显示出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数据,大部分节点的能量值都低于正常水平,只有少数几个节点还保持着稳定。“需要用昆仑镜和神脉液、海脉液的混合液,为极地之核补充能量,同时校准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分配。”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神脉液和海脉液按照最佳比例混合,装入特制的能量传输装置中,连接到极地之核的能量接口。冷锋将昆仑镜放在冰晶柱顶部的凹槽内,当混合液开始注入的瞬间,昆仑镜发出耀眼的蓝光,与极地之核的能量流相互呼应。
屏幕上的能量数据开始快速变化,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值逐渐上升,最终稳定在正常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