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0章 天墓无极(125)(2 / 6)

加入书签

离深海峡谷,朝着黄岩岛的方向游去。苏清鸢松了口气,却发现林深的脸色依旧紧绷。

“东沙的问题解决了,但西沙和南沙的鱼群怎么办?”林深调出另外两条路线的监测数据,“银鳞鱼已经散群,花尾鳗躲了起来,而且我们的能量转换器只有一台,根本来不及同时引导三个鱼群。”

陈九爷突然拍了拍大腿:“我有办法!找护渔队的老伙计们帮忙!渔民最懂鱼性,尤其是老船长,他们能根据水流、水温甚至鱼跃的方向判断鱼群位置。而且护渔队的船遍布南海,正好能分头行动。”

他立刻联系“南海护渔队”,二十艘渔船在两小时内从各个渔场出发,分别赶往西沙和南沙海域。苏清鸢则将《沧溟秘史》中记载的三线洄游路线图发给每艘船,标注出关键的“引导点”——这些地方的洋流、水温与鱼群的洄游需求完美匹配,能最大限度唤醒它们的遗传记忆。

在西沙海域,护渔队的老吴凭借四十多年的捕鱼经验,很快在珊瑚礁缝隙找到了躲起来的银鳞鱼。他让船员将提前准备好的“诱鱼灯”沉入水中——这种灯的光谱模拟了银鳞鱼索饵期最爱的磷虾发光频率,同时播放着用特殊装置录制的成年银鳞鱼的“召唤声”。没过多久,几条银鳞鱼试探着游了出来,接着越来越多,最终在渔船的引导下,朝着中沙的方向集结。

南沙海域的花尾鳗则更棘手。这种鱼对温度极其敏感,脉冲干扰导致它们误以为浅海水温过低,全都躲进了深水珊瑚礁。护渔队的老李想出了妙招,他让船员在花尾鳗的必经之路上投放了数百个“温感浮球”,浮球释放的热量模拟出春季浅海的水温信号。当水温达到花尾鳗适宜的22℃时,躲在珊瑚礁里的花尾鳗终于动了,它们顺着温度梯度,慢慢向北部湾方向洄游。

三天后,三条鱼群路线终于有了复苏的迹象。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黄岩岛的脉冲装置还在持续运作,即使鱼群赶到,也无法进入产卵场,而且装置对珊瑚礁的侵蚀已经越来越严重。苏清鸢和林深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装置的核心是一块黑色晶体,与之前的深渊浊气变种有着相似的能量波动,但更加稳定,能持续吸收珊瑚礁的能量。

“必须毁掉晶体,但不能用蛮力。”苏清鸢看着沧溟杖,杖身的玄铁晶与黑色晶体产生了明显的能量排斥,“玄铁晶能切断邪恶能量的连接,我可以用它顺着能量线找到晶体的核心,精准破坏。但需要有人在水面配合,用海灵之心的能量牵制装置,否则晶体爆炸的冲击波会伤到鱼群。”

银纹鲛人主动请缨:“鲛人能承受水下的能量冲击,我们来掩护你。”它带领五十名鲛人战士,在脉冲装置周围组成圆形屏障,释放水脉能量形成缓冲层。林深则将能量转换器架在破浪号的甲板上,海灵之心的蓝光直射入海底,与玄铁晶的黑光形成对峙。

苏清鸢握着沧溟杖潜入水中,玄铁晶的冰凉触感顺着掌心蔓延,指引着她向黑色晶体靠近。脉冲装置释放的低频震动让她的耳膜隐隐作痛,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玄铁晶与黑色晶体的能量对抗。当沧溟杖的顶端触碰到黑色晶体时,她立刻注入体内的海灵之气,玄铁晶瞬间爆发出一道黑色光束,精准刺穿了晶体的核心。

“快撤!”苏清鸢大喊着向上游去。黑色晶体在瞬间碎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冲击波,但鲛人组成的屏障与海灵之心的蓝光及时将其阻挡,大部分能量被导入深海,没有伤到鱼群和珊瑚礁。

当脉冲信号彻底消失的那一刻,黄岩岛的海域突然变得热闹起来。最先抵达的蓝鳍参群如同潮水般涌入泻湖,银鳞鱼在珊瑚礁间穿梭,花尾鳗则在浅海区域产下晶莹的鱼卵。大砗磲缓缓张开外壳,滤食着水中的浮游生物,珊瑚虫重新焕发出鲜艳的色彩。林深的监测仪显示,浮游生物密度正在快速回升,洋流也恢复了正常的流动节奏。

“成功了!三线洄游续上了!”陈九爷站在甲板上,看着水面上跳跃的鱼群,激动得眼角发红。护渔队的渔船纷纷鸣响汽笛,鲛人们跃出水面,发出欢快的嘶鸣,声音与渔船的汽笛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南海的上空。

苏清鸢握着海灵之心,看着三条洄游路线在海图上重新变得清晰,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悟。她对身边的林深和陈九爷说:“我们之前只想着守护封印、对抗邪恶,却忘了南海的根本是生态。三线洄游就像它的血脉,血脉通了,南海才能真正健康。”

林深点头赞同:“这次的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深海之眼’的余孽正是抓住了生态的弱点,才差点得手。以后我们不仅要监测封印,更要建立三线洄游的专属监测网,实时追踪鱼群动态。”

陈九爷则补充道:“护渔队可以加入‘鱼群护航’行动。每年洄游期,我们的船就在关键路线巡逻,一方面防止非法捕捞,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异常,帮鱼群‘引路’。”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清鸢等人开始着手建立“南海生态血脉保护计划”。国家海洋局批准在黄岩岛、东沙、西沙等关键节点建立十个“洄游监测站”,配备最先进的声呐和能量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