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0章 天墓无极(125)(3 / 6)
测设备,同时投放了五百个“生态浮标”——这些浮标不仅能监测水温、盐度等环境数据,还能在鱼群迷路时释放引导信号。
护渔队的渔民们成了“洄游护航员”,他们带着鲛人绘制的传统鱼群路线图,在洄游期驾驶渔船巡视。老吴甚至总结出了一套“看天、观水、听鱼”的经验:“清晨要是有海鸥低空飞,说明鱼群离得近;海水发蓝带点绿,就是鱼群在了。”
银纹鲛人则带领鲛人战士,在三条洄游路线的关键位置投放了用珊瑚和海藻编织的“鱼巢”,为鱼群提供休息和躲避天敌的场所。鲛人还发现,花尾鳗的鱼卵需要特定的水流才能孵化,于是它们每天在产卵区用尾鳍划出合适的水流轨迹,提高鱼卵的存活率。
国际海洋科学界对南海的三线洄游保护给予了高度关注。来自挪威的海洋学家特意来到黄岩岛,参观了监测站和护渔队的护航行动,对这种“人类-鲛人-渔民”的合作模式赞不绝口:“北欧的鲱鱼因为失去引路者而迷路,你们却用智慧和合作帮鱼群找回了家园,这为全球洄游鱼类保护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三个月后,南海的生态状况迎来了质的飞跃。黄岩岛的珊瑚覆盖率从之前的37.08%提升到了45%,蓝鳍参、银鳞鱼、花尾鳗的种群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甚至有渔民在东沙海域发现了多年未见的珍稀石斑鱼。更令人惊喜的是,西部海域那处曾出现裂痕的远古封印,在洋流恢复和生态改善的双重作用下,符文的光芒变得更加明亮。
这天,苏清鸢、林深和陈九爷站在黄岩岛的观测塔上,看着三条洄游路线的鱼群在泻湖交汇,形成壮观的“三色洋流”。林深调出最新的生态报告,笑着说:“监测数据显示,南海的海灵之气浓度比半年前提高了20%,这都是三线洄游带来的连锁反应。”
陈九爷递给苏清鸢一瓶刚从渔民那里拿来的鱼露,感慨道:“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尝的一模一样。那时候鱼多,鱼露也鲜,后来渔业资源少了,味道就变了。现在好了,南海又活过来了。”
苏清鸢接过鱼露,打开瓶盖,一股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她看着远处护渔队的渔船与鲛人战士在水面并肩而行,突然明白,守护南海从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事。它需要科学家的智慧、鲛人的传承、渔民的经验,更需要每一个人对这片海洋的敬畏与热爱。
银纹鲛人游到岸边,用爪子在沙滩上划出鲛文,苏清鸢看懂了,是“共生”两个字。她蹲下身,在鲛文旁边写下人类的“共生”,阳光洒在沙滩上,两个不同文明的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海面上,一条蓝鳍参老鱼跃出水面,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幼鱼,它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流动的星光。苏清鸢知道,三线洄游的故事还会年复一年地在上演,而她们的守护,也会如同这三条血脉般,在南海的每一寸海域延续下去。只要生态不息,希望就永远不会消失,这片蓝色的海洋,终将在共生与守护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线洄游恢复后的第一个秋分,南海迎来了一场罕见的“鱼汛奇观”。蓝鳍参的洄游路线上,鱼群密集到能让探测仪的屏幕变成一片蓝色;银鳞鱼在西沙海域形成的“银色鱼浪”甚至被过往的货轮船员拍下,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花尾鳗则在北部湾的浅海沙滩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卵群,当地渔民说,这是近三十年都没见过的盛况。
苏清鸢站在黄岩岛监测站的屋顶,看着无人机传回的鱼汛画面,手中的海灵之心微微发烫。林深拿着一份刚出炉的生态评估报告走过来,指尖在数据图表上滑动:“珊瑚礁覆盖率突破50%,达到了近五十年的峰值;洄游鱼类的种群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连带以它们为食的海龟、海豚数量也显着增加。更重要的是,西部封印的能量场稳定了,连监测仪都检测不到之前的波动了。”
陈九爷提着一个竹篮从码头方向走来,篮子里装着刚捕捞的银鳞鱼和花尾鳗,还冒着新鲜的海腥味:“老吴他们特意留的,说让咱们尝尝今年的新鱼。这银鳞鱼肥得很,清蒸最鲜;花尾鳗适合做鱼丸,一会儿让厨房露一手。”
三人正说着,监测站的警报突然响起,屏幕上的能量图谱出现了异常波动。不是之前的低频脉冲,而是一种高频的能量信号,源头指向南沙群岛附近的永暑礁海域。更奇怪的是,这种信号竟与海灵之心产生了微弱的共鸣,苏清鸢手中的珠子开始发出细碎的蓝光。
“是永暑礁的方向!”林深立刻调出永暑礁的实时画面,那里的监测站是半年前刚建成的,由两名海洋局的研究员驻守。画面中,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正紧张地调试设备,背景里的海面泛着淡淡的绿光,“研究员说,海面突然出现了绿色的荧光,而且范围还在扩大,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海底发光。”
银纹鲛人的通讯器也在这时响起,它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不是普通的荧光藻!我们在永暑礁附近发现了‘夜光水母’,但它们的颜色不对,正常的夜光水母是蓝色的,这些却是绿色的,而且会主动攻击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