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8章 天墓无极(103)(3 / 7)
的光学现象出现了。由于塔基是弧形曲面,且石质并非完全光滑,两道塔影的交汇并非简单的重叠,而是在交汇点形成了一片异常深邃、仿佛能吸收所有光线的黑暗区域,那黑暗区域的轮廓,隐隐竟像是一扇竖立的、微微内凹的门户形状!
“就是现在!”陈砚大喝一声,一个箭步上前,将早已拼合好的两枚玉佩,按向那片光影形成的“暗门”中心!
“咔哒……”
一声轻微的、仿佛来自远古时代的机括响动,从塔基内部传来。紧接着,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塔基那一侧看似浑然一体的石壁,竟然无声地向内滑开了一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一股带着土腥味和陈旧檀香气息的冷风从缝隙中涌出。
“打开了!真的打开了!”老鬼兴奋地直搓手。
净尘法师双手合十,低宣佛号:“阿弥陀佛,机缘如此,不可思议。”
陈砚深吸一口气,打开强光手电,率先侧身进入了缝隙。苏湄、周教授、老鬼紧随其后,净尘法师和两名安保人员也跟了进来,负责接应和保障安全。
缝隙后面是一条向下延伸的、人工开凿的甬道,石阶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空气流通尚可,显然有隐秘的通风设计。甬道两壁可以看到模糊的佛教题材壁画,虽然褪色严重,但依稀能辨认出飞天、莲花等图案,风格具有明显的明初特征。
沿着甬道向下走了约二十米,前方出现了一间不大的石室。石室中央,是一座石刻的莲花座,座上端放着一尊高约尺余的玉雕佛像。佛像雕工精湛,玉质温润,呈现一种罕见的乳白色光泽,佛像面容慈悲安详,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托着一卷小小的、用金线捆扎的贝叶经卷。
而在莲花座前,还放置着一个紫檀木匣,匣子没有上锁。
周教授激动地走上前,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卷贝叶经。经卷的叶片脆弱但保存完好,上面的文字是梵文,夹杂着一些汉文批注。“这……这是《楞严经》的一部分……看这汉文批注的笔迹……”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建文经卷复印件对比,声音颤抖起来,“是建文帝的笔迹!没错!是他亲笔所书的佛法感悟!”
陈砚则小心地打开了那个紫檀木匣。匣内没有珍宝,只有几页折叠整齐的、颜色发黄的宣纸。他将宣纸轻轻展开,上面是用朱砂和墨笔交替书写的文字,开头便是:
“朕自逊国以来,托身方外,遍历名山,感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皇图霸业,终归一梦;佛法慈悲,方是彼岸。特留此经、像于此清净地,非为后世追念,唯愿众生离苦,天下安宁。建文四年,秋,匿迹点苍山崇圣寺谨记。”
这是一篇建文帝亲笔书写的心迹剖白,一种类似遗嘱或最终告白的文书!其中不仅再次确认了他的身份和经历,更表达了他晚年对红尘权力的彻底释然和对佛法精神的皈依。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龙袍和玉佩!
“找到了……我们找到了建文帝最终的精神归宿……”陈砚捧着这几页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纸张,喃喃自语。这一刻,所有的艰辛、危险和等待,仿佛都得到了补偿。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巨大发现带来的震撼与喜悦中时,石室外面的甬道中,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以及安保人员的厉声喝止和短促的打斗声!
“不好!有人跟来了!”老鬼反应最快,立刻冲到石室门口,抄起了带来的登山杖。
只见甬道那头,四五个穿着黑色冲锋衣、蒙着面、手持棍棒和匕首的壮汉,正迅速解决了两名安保人员(被打晕在地),朝着石室冲来!为首的一人,眼神凶狠,动作矫健,显然不是普通的盗匪。
“把东西交出来!”蒙面首领用生硬的汉语低吼道,目光死死盯住周教授手中的贝叶经和陈砚捧着的紫檀木匣。
净尘法师试图上前劝阻:“诸位施主,此乃佛门清净地,亦是国之重宝,不可……”
“老和尚滚开!”一名匪徒粗暴地推开净尘法师。
眼看冲突不可避免,老鬼怒吼一声,挥舞登山杖迎了上去,与冲在最前面的两个匪徒缠斗在一起。陈砚将木匣飞快塞给苏湄:“保护好!”自己也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准备拼命。
石室空间狭小,对方人多且持有凶器,老鬼虽然勇猛,很快便落了下风,胳膊上被划了一道口子。周教授年事已高,净尘法师不善争斗,情况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石室外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呵斥:“警察!不许动!”
紧接着,几道强光手电光柱射入甬道,照得匪徒们睁不开眼。只见阿依——那个云峰寨的苗族姑娘,竟然带着几名穿着警服和便衣的公安干警,及时赶到!她手中依然握着那根缠满红绳的木杖,眼神锐利。
原来,自从青城山事件后,陈砚他们就与阿依保持着联系。此次来大理,出于安全考虑,陈砚提前告知了阿依他们的行程和目的。阿依得知后,担心刀疤团伙尚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