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8章 天墓无极(103)(2 / 7)
物局做了详细汇报,再次获得了官方支持与勘探函。周教授也表示会尽快赶来与他们会合。老鬼摩拳擦掌,开始检查各种“探险必备”的装备,从强光手电到登山索,甚至弄来了几支高性能的防身电击棒,美其名曰“有备无患”。
苏湄则利用她的专业知识,搜集了大量关于崇圣寺三塔的建筑结构资料、历史变迁图录,以及点苍山相关的地质地形图和卫星影像。她特别注意研究三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光影变化规律,试图提前推测那“塔影交汇之墟”可能的位置。
“崇圣寺三塔,主塔千寻塔,南北各有一小塔。‘塔影交汇’,从字面和地理上看,最有可能是指千寻塔与某一座小塔的投影,在特定时间交汇于某处。”苏湄指着电脑上的三维模拟图分析道,“根据太阳运行轨迹模拟,在春秋分前后的一段日子,日出或日落时分,光影角度最适合形成这种交汇。而下一个秋分,就在不到三周之后。”
时间变得紧迫起来。一周后,陈砚、苏湄、老鬼,以及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的周教授,齐聚昆明,旋即转乘汽车,奔赴那座有着“风花雪月”浪漫传说的古城——大理。
秋日的大理,天空澄澈如洗,苍山洱海相映成趣。他们顾不上欣赏美景,直奔位于点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历经千年风雨的三塔,巍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庄严而圣洁。
与景区管理部门和崇圣寺驻寺僧人沟通后,他们获得了在非开放时间进行“学术考察”的许可,但必须有寺院的僧人陪同。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法号“净尘”的中年僧人,面容清癯,目光睿智,对佛教历史和古建筑颇有研究。
听闻陈砚等人依据史料和玉佩线索,推测三塔区域可能隐藏着与明代建文帝相关的秘密,净尘法师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只是若有所思地捻动着手中的佛珠。“阿弥陀佛。寺中确有一些年代久远的传说,提及曾有避祸的贵人于此驻足,与当时的高僧论法,但具体为何人,已不可考。至于‘塔影交汇之墟’……”他微微摇头,“贫僧未曾听闻。不过,三塔区域范围广大,地下亦有古代殿基、秘道遗存,或许真有机缘未到之处。”
在净尘法师的陪同下,他们开始以千寻塔为中心,仔细勘察周边环境。结合苏湄的光影模拟和玉佩地图上的抽象标记,他们将重点搜索区域锁定在千寻塔西北侧,靠近苍山山麓的一片相对僻静的林地区域。这里地面起伏,有古代建筑遗址的残垣断壁,更重要的是,根据模拟,在秋分日傍晚,千寻塔的长影会与北侧小塔的投影在此处附近形成交汇。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像梳头发一样,在这片区域反复搜寻。敲击地面听回声,探查每一块看似异常的石板,清理茂密的灌木丛。然而,直到秋分前一日,依然一无所获。那传说中的“墟”口,仿佛根本不存在。
傍晚,夕阳将三塔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陈砚站在预估的塔影交汇点附近,望着地上斑驳的光影,眉头紧锁。老鬼有些泄气地坐在地上,拿着水壶猛灌了几口。“我说,会不会是咱们理解错了?‘塔影交汇’ aybe不是指影子在地上碰头?或者年代太久,入口早就被埋死了?”
苏湄没有放弃,她再次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三维模型,比对着实际地形和周教授带来的那份残本笔记的影印件。忽然,她指着笔记上那句“藏‘真意’于‘塔影交汇之墟’”,说道:“你们看这个‘墟’字,在古代,不仅有‘废墟’、‘故城’之意,有时也指‘大丘’或者……‘中空之地’?会不会,入口不在平地,而是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但内部是空的地方?当塔影投射到它表面,或者透过它时,才能显现?”
“较高的、中空之地?”陈砚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不远处,一座位于缓坡上的、半倾颓的白色舍利塔基上。这座塔基比周围地面高出约两米,由石块垒成,内部似乎是空的,顶部已坍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洞口。“那里!”
他们立刻跑向那座废弃的塔基。塔基呈圆形,直径约三米,外表布满苔藓和风化痕迹。净尘法师看了看,说道:“这是一座明代早期的舍利塔基,据说原塔毁于地震,一直未曾修复。”
陈砚和苏湄绕着塔基仔细查看。塔基的石块砌合紧密,看不出任何门户的迹象。陈砚尝试着将两枚玉佩拼合,靠近塔基的石壁,但没有任何反应。
“时机未到。”周教授抚摸着花白的头发,沉吟道,“笔记说‘非佛缘深厚、持双钥者不可得见’,或许,不仅要持双钥,还要等到那‘塔影交汇’的特定时刻。”
第二天,秋分日。下午四点刚过,整个考察队(包括净尘法师和几名景区安保人员)便齐聚在白色塔基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西沉的太阳和地面上缓缓移动的塔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氛凝重而充满期待。下午五时二十分左右,奇迹终于发生了。
当千寻塔修长的影子,如同巨人的手指,缓缓掠过地面,最终与北小塔稍短些的影子尖端,精确地交汇在那座白色塔基的某一侧壁时,奇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