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7章 天墓无极(102)(4 / 7)

加入书签

,眉头微蹙。这线索太过缥缈,青城山范围广阔,峰峦众多,仅凭这两句话,无异于大海捞针。

“还在想线索?”苏湄不知何时醒了,揉了揉眼睛,轻声问道。

陈砚将笔记递过去,指着那两行字:“嗯,爷爷留下的线索就这些。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众多,我们得找个熟悉当地历史和道教文化的人引路才行。”

苏湄接过笔记仔细看了看:“到了成都,我们可以先去四川省文物局或者青城山道教协会咨询一下。建文帝在青城山的传说,在学术界和道教内部应该也有流传。”

“喂,你俩别嘀咕了,天都快亮了,让我再睡会儿……”老鬼翻了个身,嘟囔着,很快又鼾声大作。

陈砚和苏湄相视一笑,也各自闭目养神。车窗外,天色渐渐由墨黑转为鱼肚白,远山的轮廓在晨曦中慢慢清晰起来。

抵达成都后,三人未作停留,直奔四川省文物局。凭借周教授开具的介绍信和建文玉玺、经卷的发现记录,他们很快受到了文物局一位分管考古研究的副局长的接待。当陈砚提及建文衣冠冢可能位于青城山时,这位姓李的副局长显得十分重视。

“青城山有建文帝的传说,我们早有所闻,历代地方志和道家典籍中亦有零星记载。只是年代久远,实证难觅。”李局长沉吟道,“不过,既然你们带来了新的线索,特别是建文帝亲笔经卷上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这样吧,我给你们写封信,引荐你们去见青城山道教协会的张明远道长。他不仅是协会的负责人,也是青城山古常道观(天师洞)的驻观道长,家学渊源,对青城山的历史、传说和道教文化了如指掌,或许能帮到你们。”

拿到引荐信,三人立刻动身前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的青城山,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木青翠,四季常青,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山中宫观亭阁掩映于葱郁林木之间,曲径通幽,云雾缭绕,确是一处清修仙境。

他们在古常道观的一间静室里见到了张明远道长。道长年约六旬,身形清瘦,面容慈和,双目炯炯有神,穿着一袭青色道袍,手持拂尘,颇有仙风道骨。看过李局长的信,又仔细聆听陈砚讲述了寻找建文遗物的缘由和经过,特别是看到那卷建文亲笔经卷后,张道长抚须沉吟良久。

“无量天尊。”张道长宣了一声道号,缓缓开口,“建文皇帝确与我青城山有一段渊源。根据观中历代祖师口传及部分残存典籍记载,当年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役’后,由忠臣伴随,一路颠沛流离,曾在我青城山丈人峰一带结庐隐居,时间虽不长,但与当时本观祖师相交甚笃,探讨道法,寄情山水。至于衣冠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期待的脸庞:“确有其事。据传,建文皇帝离开青城山继续流亡前,感念此地庇护之恩,亦或许是自知前路茫茫,归期无望,便将随身携带的一袭龙袍和一枚贴身玉佩留下,托付祖师代为保管,并立衣冠冢以安念想。此举既有寄托,亦有不愿皇家之物流落民间,徒惹纷争的考量。然而,为保安全,防止朝廷追查,衣冠冢的位置极为隐秘,仅有极少数人知晓,且历代都是口耳相传,到了近代,知晓确切位置的人恐怕已是凤毛麟角。”

“那道长您……”陈砚急切地问。

张道长微微摇头:“贫道亦不知其具体所在。先师在世时,曾隐约提及,但并未明言。只说过两句偈语,‘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并言及衣冠冢的入口,与一道天然形成的‘玄门’有关,需有缘人,持‘信物’,方能叩开。”

又是这两句偈语!陈砚和苏湄对视一眼,看来关键就在这“玄门”和“信物”之上。

“信物?是什么信物?”苏湄追问。

“据先师所言,似是一枚玉佩,与衣冠冢内所藏玉佩形制相仿,或为一对。”张道长道,“建文帝当年留下龙袍和一枚玉佩,随身是否还携有另一枚,不得而知。但若无此信物玉佩,即便找到‘玄门’,恐怕也难以开启。”

玉佩?陈砚心中一动,想起爷爷笔记的最后一页,似乎夹着一块用丝绸包裹的硬物。他连忙翻开笔记,取出那小小的丝绸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枚温润洁白的白玉佩,玉佩呈椭圆形,正面雕刻着精致的云龙纹,龙身蜿蜒,祥云环绕,背面则刻着一个小小的“文”字。玉佩的材质和雕工都显示出不凡的皇家气度。

“爷爷……”陈砚摩挲着玉佩,心中了然。原来爷爷早就找到了部分线索,甚至可能已经知晓了衣冠冢的大概位置,只是未来得及亲自探寻。

张道长接过玉佩,仔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云龙纹,背刻‘文’字……此玉佩的形制、纹饰,与传说中建文帝贴身玉佩的描述极为相似!看来,你们果然是有缘人。”他将玉佩交还给陈砚,“既然信物已在你们手中,那么找到‘玄门’便是关键。‘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这‘丈人峰’好理解,是我青城山主峰之一。但这‘白云深处’和‘玄门’……”

道长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