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7章 天墓无极(102)(5 / 7)
吟片刻,又道:“青城山以幽深着称,云雾缭绕之处甚多。而‘玄门’在道家,既指通往大道之门户,亦可能指代某处天然形成的、形似门阙的景观。你们不妨先去丈人峰一带探寻,特别注意那些常有云雾笼罩、且存在奇特山石形似门户的地方。贫道可让观中一位熟悉山势路径的弟子为你们引路。”
张道长唤来一位名叫清泉的年轻道士,约莫二十出头,眼神清澈,步履轻盈,一看便知常在山中行走。清泉听说要寻找与建文帝相关的古迹,也十分感兴趣,欣然答应带路。
接下来的两天,清泉带着陈砚三人,以丈人峰为中心,在周边的山峦、溪谷、密林中仔细搜寻。他们探访了诸如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多处宫观和景点,也深入了一些人迹罕至的小径。青城山的确不乏形形色色的天然石门、狭窄一线天等景观,但似乎都与那神秘的“玄门”对不上号,用建文玉佩靠近试探,也全无反应。
第二天傍晚,一行人疲惫地回到古常道观附近的一处客栈。老鬼瘫在椅子上,揉着酸痛的腿:“我的老天爷,这青城山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费腿了!比在云峰山钻洞还累!那什么‘玄门’到底在哪儿啊?该不会就是个传说吧?”
苏湄则摊开地图,用笔标记着已经排查过的区域:“丈人峰周边适合形成‘玄门’的地貌,我们差不多都看过了。是不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玄门’也许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石头门?”
陈砚也感到一丝困惑和疲惫,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此时已是日暮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瑰丽的橘红色,青城山的群峰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幽深静谧。山间有淡淡的雾气开始升腾,缓缓流动,如同白色的轻纱。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追随着一缕飘向丈人峰后山的云雾,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白云深处……白云深处……”陈砚喃喃自语,“我们一直以为‘白云深处’是指一个固定的、云雾缭绕的地点。但会不会……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现象?比如,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条件下,云雾汇聚到某个特定位置时,才会显现出‘玄门’?”
苏湄闻言,眼睛一亮:“有道理!就像海市蜃楼或者某些光学现象!‘叩玄门’的‘叩’,也许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敲击,更是一种时机上的‘契合’!”
清泉小道长听了,也若有所思:“按照两位的说法……贫道想起一个地方。在丈人峰西北侧,有一处名为‘聚仙台’的偏僻所在,那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其下是一处深谷,常年云雾弥漫。尤其是在清晨,旭日初升,或者雨后天晴之时,谷中云海翻腾,有时阳光穿透云层,会在对面崖壁上投射出奇异的光影。曾有前辈说,那光影偶尔会形成类似门阙的形状,只是极为罕见,且转瞬即逝。”
“聚仙台?”陈砚精神一振,“明天一早,我们就去那里看看!”
次日凌晨四点,天色未明,一行四人便带着强光手电和必要的装备,在清泉的带领下,向着聚仙台出发。山路崎岖陡峭,露水打湿了石阶,十分湿滑。他们小心翼翼,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艰难前行。
赶到聚仙台时,东方的天际刚刚泛起一丝微光。这所谓的“台”,其实是一块从山体伸出的巨大平坦岩石,面积不小,可容纳数十人。台下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此时谷中果然充满了浓密的白色云雾,如同波涛汹涌的白色海洋,缓缓流动,深不可测。
他们耐心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际线的光芒逐渐增强,由鱼肚白转为淡金,又染上红霞。终于,一轮红日从远山背后跃出,万道金光瞬间洒向云海。
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
金色的阳光以极低的角度穿透翻涌的云海,在聚仙台对面,丈人峰一侧陡峭如削的崖壁上,投射出了一片巨大的、晃动的光影。随着云层的流动和光线的变化,那光影逐渐凝聚、稳定,最终形成了一个清晰无比的、宏伟的、由光影构成的巨大的门阙形状!门阙巍峨,细节分明,甚至能看到门楣上隐约的纹路,仿佛真有一扇通往仙境的大门在虚无中洞开!
“玄门!是玄门!”老鬼激动地大喊起来,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陈砚也是心跳加速,他立刻掏出那枚云龙纹玉佩。就在玉佩暴露在晨光与这奇异光影下的瞬间,玉佩本身似乎也产生了微弱的共鸣,发出淡淡的、温润的白光,并且隐隐指向那光影门阙的中心位置。
“信物有反应了!”苏湄惊喜道,“可是,这‘玄门’是光影形成的,我们如何‘叩’开它?难道要走到那崖壁上去?”
清泉道长仔细观察着光影门阙的位置和下方的地形,缓缓道:“那光影投射的崖壁,其下方对应的山谷位置,似乎有一处向内凹陷的岩壁,被云雾和树木遮挡,平时极难发现。或许……真正的入口,就在那
事不宜迟,四人立刻沿着聚仙台一侧,寻找能够下到谷底的小路。这条路极为艰险,几乎是垂直向下,需要借助绳索和岩壁上的树木藤蔓才能勉强攀援。幸好清泉熟悉路径,老鬼身手矫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