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5章 天墓无极(60)(5 / 8)
子讲。”老苏笑着说:“这就是老字画的缘分,从钱老爷爷,到小柳奶奶,再到你,故事一直在延续。”
下午,陈野又收了一本清代的题跋本——是一本《兰亭序》的手抄本,后面有五段清代文人的手写题跋,纸页是清代晚期的连四纸,帘纹宽1.1毫米,市场价八千,他用六千五拿下,摊主是个年轻的藏家,说急着用钱买新的藏品,愿意低价转让。陈野翻开题跋本,最末一段题跋写着“光绪二十七年,于杭州书坊购得此本,灯下读之,如见右军风骨”,字迹飘逸,一看就是饱学之士的手笔。
直播里的粉丝看着新收获,纷纷留言:“野哥今天大丰收!”“题跋本好珍贵!”“求看吴昌硕册页的细节!”陈野对着镜头,一页页展示册页的花卉:“这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各两开,每开的墨色都不一样,牡丹浓艳,荷花清雅,吴昌硕把四季的气质都画出来了。”他还科普了题跋本的保存方法:“这种手抄本怕虫蛀,要定期放樟脑丸,别用塑料盒,要用木盒,木盒能吸潮,保护纸页。”
傍晚,他们准备回甪直。钱老送陈野到茶馆门口,指着河坊街的老招牌说:“以后要是想研究吴昌硕,随时来杭州找我,我家还有我爷爷收藏的昌硕先生书信,能帮你比对笔意。”小柳也递来一张名片:“我在杭州开了家越剧茶馆,要是你想展示这些老字画,随时来,我给你留最好的位置。”
陈野接过名片,心里满是温暖——这趟杭州之行,不仅收了吴昌硕册页、民国扇面、清代题跋本,更认识了一群懂字画、重情义的人。老物件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传递,是一段段历史的鲜活延续。
回到甪直的民宿,陈野把今天的收获一一摆开:《四季花卉册》放在铺着红绸的木案上,民国扇面插在竹制扇架里,题跋本摊开在书桌中央,旁边放着钱老的观画笔记和小柳的老照片。他用羊毛软毛刷轻轻拂过册页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吴昌硕当年运笔的力度,能闻到钱老爷爷泡的龙井茶香,能看到小柳奶奶上台前扇动扇面的模样。
老苏坐在旁边,翻着《民国海派书画图鉴》,突然说:“下周南京有个老瓷器交流会,我朋友说有户人家要卖祖传的清代青花梅瓶,品相特别好,你要不要一起去?”
陈野眼睛一亮:“当然去!我还没见过完整的清代青花梅瓶呢!”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说:“各位,今天收了吴昌硕的《四季花卉册》、民国海派扇面,还有清代题跋本,都特别喜欢。下周去南京看老瓷器,有清代青花梅瓶,咱们不见不散!”
弹幕里满是“期待!”“野哥又要去捡漏了!”“青花梅瓶是不是特别贵?”陈野笑着回复:“清代青花梅瓶要看品相,完整的确实不便宜,但咱们主要看真假,要是遇到好的,肯定拿下!”他还科普了青花梅瓶的鉴别要点:“清代康熙青花梅瓶的‘冰裂纹’要自然,不是人工画的;雍正的青花发色要‘晕散’,像水墨画一样,下周咱们现场看实物。”
关掉直播,陈野坐在桌前,看着满桌的老字画。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四季花卉册》上,牡丹的墨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突然觉得,这些老字画不是静止的纸页,而是流动的时光——它们见过民国的文人雅集,经历过岁月的风雨,现在又在他的桌上“重生”,继续讲述着那些关于艺术、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故事。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杭州,收吴昌硕《四季花卉册》、民国海派扇面、清代题跋本,遇钱老、小柳,听观画故事、越剧往事。老字画的意义,在笔意,在人情,在时光的回响。下周南京,寻清代青花梅瓶。”
写完,他把日记本放进抽屉,和之前的民国教师日记、铜炉老照片放在一起。陈野知道,下一站南京,又会有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新的相遇在等着他——而他的鉴宝之旅,才刚刚走过一小段路。
陈野为南京老瓷器交流会做的准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细致。书桌正中央摊着《清代青花瓷器图鉴》,其中“青花梅瓶”章节被他用荧光笔涂满了标记——康熙青花梅瓶的“冰裂纹”要呈“网状自然分布”,不是人工画的直线纹路;雍正青花的“晕散感”要像“水墨滴在宣纸上”,边缘模糊却有层次;乾隆青花的“繁缛纹”要“密而不乱”,花瓣叶脉清晰可辨。他还特意制作了一张“青花发色对比卡”,左边是康熙的“翠毛蓝”、中间是雍正的“淡青蓝”、右边是乾隆的“浓艳蓝”,用透明塑封包好,方便在交流会上现场比对。
帆布包里的工具也进行了“升级”:除了常用的釉面检测仪(能测釉层厚度和老化程度)、强光手电(带紫外线模式,可照出修复痕迹),还多了一把“青花颜料检测仪”——这是托文物修复专业的朋友借的,能通过光谱分析颜料成分,老青花用的是矿物颜料,新仿品多是化学颜料,一测便知。“南京的老瓷器藏家多,仿品也做得更‘真’,”老苏发来微信,附带一张清代康熙青花梅瓶的高清图,“你看这瓶身的冰裂纹,仿品要么太密,要么太疏,真迹的冰裂纹是‘疏密有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