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5章 天墓无极(60)(6 / 8)

加入书签

像自然冻裂的湖面,你到时候一定要用手电照,从不同角度看纹路的分布。”陈野把这张图设成电脑屏保,连吃饭时都对着屏幕琢磨冰裂纹的走向,甚至用铅笔在草稿纸上临摹,直到能一眼分辨出自然纹和人工纹的区别。

周六清晨五点半,陈野和老苏坐高铁去南京。车窗外的秦淮河渐渐泛起晨光,陈野打开直播,镜头对着手里的青花发色对比卡:“各位早,今天去南京夫子庙的老瓷器交流会,重点找清代青花梅瓶。先教大家一个核心鉴别法——看青花‘发色年代’:康熙青花是‘翠毛蓝’,像孔雀羽毛的蓝绿色;雍正青花是‘淡青蓝’,像雨后的天空;乾隆青花是‘浓艳蓝’,像深海的颜色。用这个对比,能快速排除80%的新仿品。”

弹幕里立刻有人互动,粉丝“老瓷迷”发图:“野哥,我家有个青花罐,发色偏淡,是不是雍正的?”陈野放大图片仔细看:“发色是淡青蓝,但纹饰是乾隆的繁缛纹,应该是雍正晚期仿乾隆的,也算老瓷,值得收藏!”还有粉丝问:“野哥,怎么看青花梅瓶有没有修复过?我之前买的瓶身有个小坑,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补的。”“用紫外线手电照!”陈野拿起手电演示,“老瓷的釉面在紫外线下发‘淡紫色荧光’,修复过的地方会发‘亮白色荧光’,因为修复用的胶水和老釉面成分不同,一照就显形。”

上午九点,他们走进夫子庙古玩城的露天交流会。广场上摆满了红色折叠桌,桌前的木架上、铺着红布的垫子里,摆满了各式老瓷器——青花罐、粉彩碗、单色釉瓶、青花梅瓶,有的摊主还在瓷器旁摆着放大镜和手电,供买家仔细查看。空气中混着瓷土的腥味和老木头的气息,陈野刚走进去,目光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青花碗吸引。

碗的摊主是个穿蓝布围裙的老奶奶,头发花白,正用一块旧布轻轻擦拭碗沿,碗身画着“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是淡淡的翠毛蓝,碗底的款识是“大清康熙年制”,但字体是楷书,不是康熙常见的篆书。“阿婆,这碗怎么卖?”陈野蹲下来,声音放轻,怕吓着老人。

“这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在景德镇买的,放了几十年,你给两百块就行,买回去装装咸菜。”老奶奶的南京话带着颤音,手里攥着个旧布袋,布袋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莲花。

陈野没有立刻还价,先拿出青花发色对比卡——碗身的青花和康熙的“翠毛蓝”完全对得上;再用釉面检测仪测釉层厚度,屏幕显示“0.95毫米”,符合清代康熙瓷的釉层范围(0.8-1.2毫米);最后用紫外线手电照碗身,没有亮白色荧光,说明没有修复过。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碗底的“康熙年制”款识是楷书,而康熙民窑青花碗多是篆书款,楷书款常见于雍正仿康熙的器物。

“阿婆,这碗是雍正晚期仿康熙的,不是真康熙,但也是老瓷,”陈野如实说,“您这碗保存得好,没有裂纹,市场价至少五百,我给您六百,您看行不?”

老奶奶愣了愣,手里的旧布差点掉在地上:“真的值这么多?之前有个穿皮夹克的人来,说这碗是‘假的’,只给五十,我没卖。”

“那是贩子骗您,”老苏凑过来,指着碗身的缠枝莲纹,“您看这花纹,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机器印的花纹是均匀的,没有灵气,这是好东西。”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苏州、杭州遇到的压价贩子,他手里拿着个公文包,径直走到老奶奶面前:“阿婆,这碗我出七百,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您现在就能拿到钱。”

老奶奶犹豫了,陈野立刻开口:“先生,您上次在苏州压阿婆的红木桌,在杭州骗钱老的吴昌硕册页,这次还想来骗这位阿婆?这碗的市场价至少八百,您出七百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和阿婆谈好了,您别再来搅局!”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都围过来,有人指着贩子喊:“又是你!上次把李阿婆的民国粉彩碗当仿品收走,转卖赚了三千!”贩子脸色涨得通红,骂了句“多管闲事”,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着陈野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小伙子,你是好人,就按六百卖给你,这碗在你手里,我放心。”陈野付了钱,又多塞了一百:“阿婆,这钱您买斤水果吃,谢谢您把这么好的碗卖给我。”老奶奶连声道谢,把手里的旧布递给陈野:“这布是我年轻时绣的,你拿着,垫在碗

陈野接过旧布,上面的莲花绣得栩栩如生,心里满是温暖——这旧布虽然不值钱,却是老奶奶的心意,也让这只青花碗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味”。他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各位,这只雍正仿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碗,没有裂纹、没有修复,还附带阿婆绣的旧布,六百块拿下,太值了!老瓷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年代和工艺,更在于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

弹幕里刷起“野哥太暖了!”“这旧布好有意义!”“老物件的故事感绝了!”,陈野笑着回复,又用强光手电演示冰裂纹的鉴别:“大家看这碗身的冰裂纹,是自然形成的,从不同角度照,纹路的亮度会变,人工画的冰裂纹亮度均匀,没有变化,这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