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4章 天墓无极(59)(6 / 8)

加入书签

炉是不是都有款识?我家有个老铜炉,没款,是不是假的?”

“不一定,”陈野解释,“清代民窑铜炉很多没款,叫‘无款炉’,只要工艺好、包浆真,也值钱。有款的反而要小心,仿品款识多,比如‘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得仔细看字体。”

上午九点,他们出了扬州东站,直奔东关街的古玩交流会。交流会在露天广场举办,几百个摊位沿街排开,铜器的金属光泽、玉器的温润质感、银器的灰白色氧化层交织在一起,摊主们的吆喝声混着早茶的香气飘在空气里。陈野刚走进去,就被一阵“叮当”声吸引——一个穿蓝色短褂的老爷子正在用小锤轻敲一只铜炉,声音浑厚,不是刺耳的“脆响”。

“老爷子,这炉怎么卖?”陈野蹲下来,目光落在铜炉上——炉身是圆形的,三足鼎立,炉口边缘有轻微的磨损,包浆是暗红色的,像老红木的颜色,正是“藏经纸色”。

“这是我父亲传的,清代的宣德炉,你给八千就行。”老爷子的扬州话带着底气,手里还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一个穿长袍的男人正抱着这只铜炉。

陈野没急着还价,先拿出密度仪——他小心地把铜炉放在仪器上,屏幕显示“8.87g/3”,接近老铜的密度;再用软毛刷轻轻刷炉底的包浆,没有掉色,也没有异味;最后看款识,炉底有“宣德年制”篆书款,“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笔画圆润,不是机器刻的“尖细”字体。

“老爷子,这炉是清代康熙仿宣德炉,不是真宣德,但也是老炉,”陈野直言,“真宣德炉是明代的,存世量极少,清代仿品里康熙仿的最精致,您这炉包浆好、没变形,市场价大概在一万二左右,我给您一万一,您看行不?”

老爷子愣了愣,把老照片递过来:“这是我父亲1940年拍的,他说这炉是‘老仿’,但一直当宝贝。你给的价比贩子高多了,贩子只给五千,说没款的才值钱,我就没卖。”

“贩子是忽悠您,”老苏凑过来看照片,“康熙仿宣德炉有款的比没款的值钱,您这炉款识真、包浆好,一万一很合理。”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南京遇到的压价贩子:“老爷子,这炉我出一万二,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

老爷子犹豫了,陈野开口:“先生,您要是真心收,就该知道这炉的市场价至少一万五,您出一万二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和老爷子谈好了,您这么做不合适吧?”

贩子脸色一沉:“我买东西,用得着你管?”

周围的摊主都围过来,有人喊:“又是你!上次在南京压老太太的粉彩碗,这次还来!”贩子见众怒难犯,骂了句“多管闲事”,转身走了。

老爷子握着陈野的手:“小伙子,谢谢你,就按一万一卖给你,这炉在你手里,我放心。”陈野付了钱,又多转了五百:“老爷子,这五百您拿着,买斤好茶喝。”老爷子眼眶发红,把老照片塞给陈野:“这照片你拿着,也算给炉留个念想。”

陈野把铜炉放进棉布袋,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各位,这是清代康熙仿宣德炉,藏经纸色包浆,密度接近老铜,一万一拿下,市场价一万五左右,算是捡了个小漏。关键是有老照片佐证,知道它的传承,这比价格更珍贵。”

弹幕里刷起“野哥太牛了!”“老照片太有意义了!”“这炉看着就有年代感!”,陈野笑着回复,又科普起铜炉保养:“老铜炉别用洗洁精洗,用温水加软布擦就行,擦完晾干,避免受潮;平时可以用手盘玩,手上的油脂能让包浆更亮,但别用汗手盘,汗里有盐分,会腐蚀铜器。”

他和老苏继续逛,走到一个卖银器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中年女人,姓刘,正愁眉苦脸地看着一只银锁——锁身是长命锁造型,刻着“长命百岁”,边缘有缠枝莲纹,银锁表面有一层灰白色氧化层,看起来很旧。

“刘姐,这银锁怎么卖?”陈野蹲下来,拿起银锁。

“这是我奶奶的嫁妆,民国的,有人说值五百,也有人说不值钱,你给看看。”刘姐的语气带着焦虑,“家里孩子要交学费,急着用钱。”

陈野拿出磁铁,吸了吸银锁——没吸力,说明不含铁;再用银含量检测仪测了测,显示“92%”,是民国“纹银”的标准含银量;最后看工艺,“长命百岁”是手工錾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不是机器印的,缠枝莲纹的花瓣边缘光滑,没有毛刺。

“刘姐,这是民国纹银长命锁,手工錾刻,含银量92%,市场价至少一千二,我给您一千三,您看行不?”陈野说。

刘姐眼睛一亮:“真的值这么多?我还以为就值几百……太谢谢你了!”

老苏补充道:“这锁工艺好,没变形,比普通银锁值钱,你卖对了。”

陈野付了钱,刘姐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锦盒:“这是银锁的原配钥匙,我奶奶说当年开锁要念‘长命百岁’,你拿着,也算完整。”陈野接过钥匙,钥匙是银质的,上面刻着小小的“刘”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