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4章 天墓无极(59)(4 / 8)

加入书签

”,但字体是楷书,不是康熙常见的篆书。

“老板,这罐怎么卖?”陈野蹲下来,用手轻轻托着罐底——老瓷罐底一般有“火石红”,是窑温不够导致的,新仿的火石红是涂的,一擦就掉。

“三千块,康熙民窑的,你看这婴戏图多热闹,是真品。”摊主递过来放大镜,眼神里带着试探。

陈野没接放大镜,先用釉面检测仪测了测,屏幕显示“0.98毫米”,釉层厚度对。再看“火石红”,用手指轻轻擦了擦罐底,没有掉色,是自然形成的。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婴戏图的线条太细,康熙民窑的“刀马人”“婴戏图”线条都是粗线条,刚劲有力,这罐的线条有点软,像雍正的风格。

“老板,这罐不是康熙的,是雍正仿康熙的。”陈野指着婴戏图的小孩衣服褶皱,“康熙的衣褶线条是‘方折’,雍正的是‘圆折’,你这罐是圆折线条,而且款识是楷书,康熙民窑款多是篆书,雍正才爱用楷书款。”

摊主脸色一变:“你懂不懂啊?这就是康熙的!我收了十年老瓷,还能看走眼?”

周围几个买家围过来,老苏接过罐子看了看,点点头:“小伙子说得对,这是雍正仿康熙的,仿品里的精品,市场价也就两千左右,三千贵了。”

摊主见被戳穿,悻悻地说:“两千就两千,拿走拿走,今天第一单生意,不赚你钱。”

陈野付了钱,把青花罐放进提前准备的棉布袋里——老瓷怕摔,棉布袋能缓冲。直播里的粉丝刷起“野哥厉害!一眼辨年代”“雍正仿康熙也值钱?长见识了”,陈野解释:“雍正仿康熙的青花很精致,有的比民窑康熙瓷还值钱,关键看品相,这罐没裂没冲,算不错的了。”

往前走了几步,老苏突然停在一个老奶奶的摊位前。老奶奶头发花白,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只粉彩碗,碗身画着“缠枝莲纹”,颜色是淡淡的胭脂红,碗底的款识是“居仁堂制”——这是民国袁世凯时期的官窑款,真品很少见,仿品多如牛毛。

“奶奶,这碗怎么卖?”老苏声音放轻,怕吓着老人。

“这是我家老头子当年在南京当店员时买的,你给两百块就行,买回去装装糖。”老奶奶的南京话带着颤音,手里攥着个旧布包。

陈野蹲下来,先用釉面检测仪测了测,屏幕显示“0.78毫米”,符合民国瓷的釉层厚度。再看粉彩发色——“居仁堂制”的真品粉彩用的是“矿物颜料”,胭脂红发暗,像熟透的樱桃色,新仿的用化学颜料,颜色鲜亮,像口红的红色。这碗的胭脂红是暗樱桃色,没有荧光,是真品的发色。

他又看碗底的款识——“居仁堂制”四个字是楷书,笔画有力,“仁”字的横画左低右高,是民国官窑的典型风格,新仿的款识是印刷体,笔画细,没有力度。“奶奶,这碗是真品,民国‘居仁堂制’的粉彩碗,市场价至少一千五,我给您一千八,您看行不?”

老奶奶愣了愣,手里的布包差点掉在地上:“真的值这么多?小伙子,你别骗我,我老太婆不懂这些。”

“您放心,我不骗您,这是实价。”陈野掏出手机转账,老苏在旁边补充:“奶奶,这碗是好东西,您卖对了,以后要是还有老物件,别随便卖给贩子,找懂行的人看看。”

老奶奶接过手机,看着到账信息,眼泪都快下来了:“太谢谢你们了!我家老头子要是知道,肯定高兴,他当年总说这碗是好东西,我还不信……”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走过来,盯着粉彩碗:“老人家,这碗我出两千,你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男人是之前在杭州遇到的字画贩子,没想到在南京又碰到了。

老奶奶犹豫了,陈野开口:“先生,您要是真心想买,就该知道这碗的市场价至少两千五,您出两千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给奶奶转账了,您这么做不合适吧?”

男人脸色一沉:“我买东西,关你什么事?”

“这碗是奶奶先卖给我的,您总得讲个先来后到。”陈野没退让,周围的摊主和买家都围过来,有人认出男人是“压价惯犯”,纷纷帮陈野说话。男人见状,骂了句“多管闲事”,转身走了。

老奶奶握着陈野的手,一个劲地道谢:“小伙子,你是好人,我老太婆记着你的好。”陈野笑着说:“您别客气,这碗是好东西,我会好好保存。”

中午,他们在夫子庙附近的小吃店吃鸭血粉丝汤。老奶奶也跟着来了,聊起家里的事:“我家老头子是民国时期南京绸缎庄的店员,这碗是他1916年给我当嫁妆的,后来抗战时逃荒,他把碗揣在怀里,宁可自己饿肚子,也没让碗受损。”

陈野听着,心里满是感慨——老瓷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价格,更在于背后的人和事,这碗里藏着的,是一对夫妻的深情。老苏叹了口气:“这就是老物件的缘分,从民国到现在,能保存得这么好,不容易。”

下午,他们逛到粉彩区,一个穿灰色西装的摊主面前摆着一只粉彩瓶,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