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6 / 7)

加入书签

真银的?”

“磁铁吸不上只能排除含铁的仿品,不能完全确定是真银。”林舟解释,“还要看颜色和重量——老银餐具是灰白色,不是亮白色,重量比不锈钢餐具沉。比如这双银筷,比同款不锈钢筷重一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仿品轻飘飘的,颜色还发贼亮。”

一个小时后,他们到了老茶馆。茶馆是民国风格的建筑,木质门窗上雕着花纹,院子里摆着十几张八仙桌,每个桌上都铺着红布,摆着各式银餐具。摊主们大多是资深玩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和买家低声交流着。

林舟刚走进院子,就被一张桌上的银碗吸引了。碗是圆形的,碗口边缘錾刻着一圈回纹,碗底有“宝成银楼”的款识,摊主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拿着碗给围观的人讲解:“这是民国二十年的宝成银楼银碗,纯手工錾刻,含银量92.5%,要价三千五。”

林舟走过去,戴上手套,拿起银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碗的工艺——回纹是手工錾刻的,每一笔的深度都均匀,没有断笔,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没有毛刺,这是老银楼的精工。再看款识,‘宝成银楼’是民国北方有名的银楼,款识是楷书,字体有力,‘成’字的撇画很长,是宝成银楼的典型风格。”

他又用手指敲了敲碗壁,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老银餐具的声音是‘闷脆’的,不是刺耳的‘叮铃’声,仿品是锡或铅做的,声音发闷,没有回响。这碗是真品,不过碗底有个小凹痕,影响品相,三千五贵了,两千八左右比较合理。”

摊主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林老师果然懂行!这凹痕是收来的时候就有的,既然您说值两千八,就按这个价给您留着。”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厉害”“学到了听声音辨银器”,还有网友发私信求林舟帮忙看自家的银勺子照片。

林舟谢过摊主,继续往前走。走到另一张桌前,看到一套完整的银餐具——一只银碗、一双银筷、一把银勺,还有一个银质筷架,套装的盒子是红木的,上面刻着“福寿绵长”。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姓李,正坐在一旁喝茶。

“李叔,这套餐具能看看吗?”林舟轻声问。

李叔点点头,打开红木盒:“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生意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宝成银楼套装,一直没舍得用,现在年纪大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套装拿出来,一一摆在桌上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套套装,首先是完整性——民国银餐具套装保存完好的很少见,大多散了件。这套餐具的银碗、银筷、勺子是同一块银料做的,颜色完全一致,没有色差,说明是原配。再看工艺,筷架是‘累丝’做的,银丝细得像头发,编织成寿桃形状,没有断丝,这是宝成银楼的招牌工艺,仿品做不出来。”

他又翻到银勺的背面,有个小小的“李”字印记:“这是家族印记,民国大户人家定制银餐具时,会刻上自家姓氏,避免和别人的弄混。这套套装含银量92.5%,是纹银的,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一万以上。”

这时,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过来,拿起银碗看了看,对李叔说:“老人家,这套餐具我给四千,你卖不卖?我回去当摆设。”

李叔犹豫了一下,刚想开口,林舟就拦住了他:“这位先生,这套餐具是宝成银楼的精工套装,市场价一万以上,四千连成本都不够,您这价太离谱了,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人脸色一沉:“我买东西,关你什么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宝成银楼的资料给男人看,“您看,这是民国宝成银楼的价格记录,同款套装在2021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一万二,四千块确实太低了。要是您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捡漏,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附和,男人见众怒难犯,悻悻地走了。李叔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小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套餐具我想卖给真正懂行的人,让它能好好保存下去。”

“李叔,我认识个银器收藏家,专门收民国银楼的套装,我帮您联系他,保证给您一个公道价。”林舟掏出手机,给收藏家发了套装的照片和视频,对方很快回复,愿意出一万一,下午就能过来取货。

李叔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弹幕里满是“林哥正义”“李叔遇到好人了”的留言,还有网友问:“林哥,银餐具怎么保养啊?我家的银碗放久了变黑了。”

“银餐具保养分三步,”林舟现场拿起那只银碗演示,“第一,日常用后及时清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洗洁精,会腐蚀银器;第二,变黑了用‘银器清洁剂’或软布蘸牙膏擦,擦完用清水冲干净,别留清洁剂残留;第三,长期不用的话,用密封袋装好,放一小包干燥剂,避免氧化。”

他又拿起银筷:“银筷别用来夹太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