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5 / 7)
,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不戴的时候,放进密封袋里,避免氧化。”
送走小李,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就打来电话:“林老弟,乡下张奶奶家有个老银项圈,说是清代的,项圈上有‘大清光绪年制’的款识,主人要价两千,你要不要去看看?”
“当然去!”林舟立刻站起来,“我现在就收拾工具,咱们村口见。”
他拿起背包,把银含量检测仪、放大镜、手套装进去,对着直播镜头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去看清代的银项圈,咱们路上接着讲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对着镜头讲解:“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工艺,清代银器更复杂,常用‘镂空’‘镶嵌’工艺,比如清代的银项圈,会镶嵌翡翠、珍珠,民国银器相对简单,以錾刻、累丝为主;第二,款识,清代银器的款识是‘大清xx年制’,篆书为主,民国银器的款识是楷书,比如‘民国xx年’‘足银’;第三,含银量,清代银器含银量更高,大多在95%以上,民国银器含银量80%-92%,因为民国时期银价上涨,降低含银量控制成本。”
四十分钟后,他们到了张奶奶家。张奶奶住在一个老旧的砖瓦房里,院子里种着一棵石榴树,项圈放在一个红色的首饰盒里,项圈很粗,上面刻着“大清光绪年制”,还镶嵌着一颗小小的翡翠,翡翠周围有一圈银花。
林舟拿起项圈,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项圈,首先看款识,‘大清光绪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光绪’的‘光’字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是清代的款识风格;再看工艺,翡翠镶嵌是‘包边镶嵌’,银边很细,是清代的手工镶嵌工艺,不是现代的胶水粘的;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96%,符合清代银器的含银量范围;翡翠是‘老翡翠’,颜色是浅绿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翡翠。”
他又看了看项圈的内侧:“内侧有个小小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说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项圈的接口处是‘插销式’,清代的银项圈大多是这种接口,民国的是‘弹簧式’,这也是区别之一。这只项圈是清代光绪时期的真品,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五千以上,张奶奶要价两千,很值。”
张奶奶坐在一旁,叹了口气:“这项圈是我太奶奶传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没人戴了,想卖了给我治病。小伙子,你要是想要,两千就卖给你,我信你。”
林舟点点头:“张奶奶,我要了,这钱您拿着,好好治病。以后有什么老物件想鉴定,随时给我打电话。”
他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项圈放进绒布盒里,对着镜头说:“今天捡到个大漏,清代光绪的银项圈,两千块拿下,市场价值五千以上。不过更开心的是能帮张奶奶解决治病的钱,老物件不仅是藏品,更是能帮到人的‘宝贝’。”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林哥太善良了!”
“这项圈真漂亮!值五千!”
“张奶奶遇到林哥太幸运了!”
回到店里,林舟把项圈放在柜台上,仔细清理了上面的灰尘,用软布擦出温润的光泽。他看着这只项圈,心里满是感慨——每一件老银器都承载着家族的故事,有的是嫁妆,有的是长命锁,有的是传家宝,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说下周有个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在市里的老茶馆,有银碗、银筷、银勺子,想让他一起去看看。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民国银餐具,教大家怎么鉴别银餐具的真假,还有银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今天的收获——清代银项圈、民国银锁、银手镯,心里满是充实。鉴宝的路上,不仅能遇到珍贵的老物件,还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分享知识,传递温暖,这就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未来还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着他,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倾听,他的鉴宝科普之路,还会一直走下去。
一周后的周六清晨,林舟和老周早早地往市里的老茶馆赶——那里要举办一场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天刚亮,路上的行人还不多,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车窗外掠过的老街区,直播间里很快聚集了三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银碗银筷”“林哥今天教啥”的期待。
“各位早,今天咱们看民国银餐具,重点讲银碗、银筷、银勺子的鉴别。”林舟拿起副驾驶座上提前准备的银筷样品,对着镜头展示,“先讲银餐具的材质——民国银餐具大多是‘纹银’或‘足银’,纹银含银量92.5%,足银99%。纹银更硬,适合做餐具,不容易变形;足银软,大多做首饰。鉴别含银量有个简单方法:用牙齿轻轻咬一下,银会留下牙印,含银量越高,牙印越深,不过别用力咬,会损坏餐具。”
弹幕里立刻有人问:“林哥,我家有套银餐具,用磁铁吸不上,是不是就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