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7 / 7)
的东西,高温会让银变形,也别夹酸性食物,比如醋、柠檬,会让银氧化变黑。”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不小——除了之前看中的银碗,还买了一把银勺(一千块,宝成银楼款,真品),老周也收了一双银筷(八百块,民国中期的,工艺不错)。李叔的银餐具套装也顺利卖给了收藏家,李叔特意给林舟塞了罐自家炒的茶叶,说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碗是宝成银楼的,虽然有小凹痕,但工艺好,两千八拿下,市场价三千五左右;这把银勺是同银楼的,勺头錾刻着兰花纹,线条流畅,没有断笔,一千块很值;老周收的银筷是‘同顺兴’款,民国中期的,含银量92.5%,硬度够,适合日常用。”
直播到三点,林舟收到一条私信,是网友“小陈”发来的:“林哥,我家有个民国银壶,是爷爷当年行医时用的,想让你帮忙看看是不是真银的,能不能用它煮水喝?”附带的照片里,银壶是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杏林春暖”四个字,壶嘴是弯曲的,看起来很精致。
“各位,咱们临时加个鉴定,”林舟对着镜头说,“小陈的爷爷是老中医,银壶是行医时用的,咱们一起看看。首先,老中医用的银壶大多是‘鎏金’的,壶内壁鎏金,煮水不会让银离子过多溶出,对身体好。鉴别鎏金很简单:看内壁颜色,鎏金是金黄色,均匀有光泽,不是局部发黄,而且鎏金厚,不容易磨损,镀金薄,用布一擦就掉。”
他让小陈把银壶的内壁照片发过来,仔细看了后说:“这壶内壁是鎏金的,颜色均匀,没有脱落,是民国真品。壶身上的‘杏林春暖’是手工錾刻的,字体是楷书,‘春’字的撇画很长,是民国时期的风格。银壶的含银量应该在92.5%左右,适合煮水喝,不过要注意,别煮酸性水,比如茶叶水,会腐蚀鎏金。”
小陈很快回复:“谢谢林哥!我还以为这壶只能当摆设,没想到还能用。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直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附带一张老铜壶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铜壶交流会,在郊区的古玩市场,有不少清代、民国的铜壶,还有铜炉,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铜壶,教大家怎么鉴别铜壶的年代和工艺,比如清代铜壶的‘失蜡法’、民国铜壶的‘翻砂法’,还会讲铜壶的保养技巧,比如怎么除锈、怎么养包浆。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银餐具一一放进绒布盒里,仔细擦拭干净,摆在柜台的显眼位置。他看着这些银碗、银筷、银勺,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银餐具都承载着民国时期的生活印记,有的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用品,有的是老中医的行医工具,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晚上,林舟收到李叔的微信,说收藏家很喜欢那套银餐具,还特意拍了照片发给他,说要好好保存,以后传给孩子。林舟笑着回复:“这就对了,老物件就该这样,一代代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咱们的老工艺有多厉害。”
他整理好今天的鉴定笔记,把银餐具的鉴别要点、保养方法都记在本子上,又翻出《民国银器图鉴》,重点看了鎏金工艺的章节,为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做准备。他知道,鉴宝的路上没有终点,每一次新的相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都让他更加坚定——要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珍惜这份文化传承。
周日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下周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买了铜器除锈剂和软毛刷,准备现场演示怎么给老铜壶除锈。他还翻出之前收藏的清代铜炉,对着镜子练习讲解,确保能把“失蜡法”和“翻砂法”的区别讲清楚,让网友们听得明白、学得会。
窗外的阳光渐渐洒满店铺,林舟看着柜台上的银餐具和铜炉,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又会有新的物件、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和专业,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老物件的美,听见它们背后的故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