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 天墓无极(49)(3 / 6)

加入书签

伯说过的,卑南原住民与望舟村先祖血脉相连的证明。

陈九爷靠在甲板的栏杆上,手里摩挲着从良渚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的绿光,恰好与远处台湾岛的轮廓重合:“卑南遗址是台湾史前文明的代表,排湾族和鲁凯族的先祖都在这生活过。据说他们的‘头目玉璋’,不仅是权力象征,还刻着与良渚相通的纹饰,这次咱们得好好看看,到底是怎么个相通法。”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船舷上,钥匙表面的纹路竟渐渐浮现出排湾族特有的“百步蛇”图腾,她指尖划过图腾:“之前在三星堆和二里头,钥匙只会感应青铜和玉的能量,这次出现原住民图腾,说明卑南的玉璋可能融合了多元文化,不只是良渚一脉。”

周明远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块从望舟村带来的红树林木材,木材的纹理间还残留着海水的盐分:“卑南遗址的陶器常用红树林灰做釉料,和望舟村的古老工艺很像。我带这块木材去,说不定能通过成分比对,找到两岸工艺传承的直接证据。”

渡轮靠岸时,高雄港的阳光正烈,一位穿着排湾族传统服饰的女子已在码头等候。她头戴缀满贝珠的头饰,身上的织布裙印着百步蛇与太阳的图案,手里捧着一个漆木盒:“我是卑南遗址的研究员林芭拉,排湾族,负责原住民文化研究。你们要找的‘头目玉璋’,藏在遗址的‘祭祀岩窟’里,但最近我们发现岩窟的封印有松动的痕迹,像是有人试图破解。”

林芭拉告诉我们,卑南遗址的祭祀岩窟是排湾族的圣地,只有历代头目和祭司才能进入。玉璋作为镇窟之宝,不仅刻着史前星象,还记录着排湾族与大陆先民的迁徙路线——传说在几千年前,有一批带着玉琮的人从大陆渡海而来,与当地原住民通婚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卑南文化。

驱车前往卑南遗址的路上,沿途的稻田里偶尔能看到用石头堆砌的“祖灵柱”,柱上的纹饰与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有着惊人的相似。林芭拉指着祖灵柱:“排湾族的老人说,这些纹饰是‘海上来的客人’教我们的,能保佑部落平安。现在看来,‘海上来的客人’,就是你们说的良渚先民。”

抵达遗址时,祭祀岩窟已被临时警戒线围住,岩窟入口的石壁上刻着一幅巨大的百步蛇图腾,图腾的眼睛处有两个圆形凹槽,像是某种机关的钥匙孔。林芭拉取出漆木盒,里面装着两枚用兽骨制成的印章,印章上的纹饰正好与凹槽匹配:“这是历代祭司传下来的‘启窟印’,需要两枚印章同时插入凹槽,再念诵排湾族的祭祀歌谣,岩窟的门才会打开。但上次开启时,我发现图腾的眼睛处多了一道划痕,像是被人用工具强行撬动过。”

我们跟着林芭拉走到岩窟入口,青禾的青铜钥匙突然发出一阵嗡鸣,钥匙上的百步蛇图腾与石壁上的图腾渐渐重合,甚至能看到两道图腾的纹路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字形。“钥匙在感应岩窟里的能量,”青禾说,“玉璋的能量场和钥匙同源,而且里面还藏着另一种能量——像是之前在三星堆青铜神树里感受到的‘信仰之力’。”

林芭拉深吸一口气,将两枚兽骨印章分别插入凹槽,然后用排湾语念诵起祭祀歌谣。歌谣的旋律苍凉而悠远,像是在诉说着跨越海峡的迁徙故事。随着歌谣声渐强,石壁上的百步蛇图腾突然泛起金光,图腾的身体缓缓向两侧移动,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洞口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

走进岩窟,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刻满了壁画,记录着排湾族的生活场景: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织布制陶,孩子们在稻田里追逐,而壁画的最后一幅,画的是一群穿着大陆服饰的人,正将一枚玉璋递给排湾族的头目——这正是两岸先民文化交融的直接证据。

岩窟的尽头是一间宽敞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用织锦包裹的物件,正是我们要找的头目玉璋。玉璋长约半米,通体洁白,一面刻着良渚风格的神人兽面纹,另一面刻着排湾族的百步蛇图腾,两种纹饰在玉璋的顶端完美融合,形成一个“海”字形状。

“玉璋的顶端还有一个隐蔽的暗格,”林芭拉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璋,指着顶端的“海”字,“我们之前用x光扫描过,暗格里藏着一张用兽皮制成的‘迁徙图’,记录着良渚先民渡海到台湾的路线,还有他们与原住民通婚融合的过程。”

就在我们准备打开暗格时,石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洞口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堵住,岩窟内的檀香气息瞬间被刺鼻的烟雾取代。“是张教授!”林芭拉的声音带着震惊,“他是我们遗址的考古顾问,昨天还说要帮我们研究玉璋,没想到他竟然……”

烟雾中传来一个阴冷的声音:“芭拉,别怪我。这玉璋里藏着史前文明的‘基因密码’,只要破解了它,就能还原华夏先民的迁徙路线,这个成果本该属于我!你们这些守旧的人,根本不配拥有它!”

张教授的身影在烟雾中渐渐清晰,他手里拿着一把改装过的电击枪,另一只手握着一个黑色的装置——正是之前在走私团伙手中见过的能量干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