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 天墓无极(49)(2 / 6)
求派巡逻艇在暗沙礁附近巡逻,防止他们从海上运走‘舟魂’。”
林伯叹了口气,从供桌下取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一把青铜匕首,匕首柄上刻着与舟板相同的波浪纹:“这是守舟人的‘引航匕’,能跟着‘老舟’的能量波动。今天是十五,晚上会有大潮汛,‘老舟’会随着潮水靠近暗沙礁,咱们得在‘幽灵’的人之前找到它,用匕首激活‘舟魂’,这样‘老舟’就会沉到更深的海沟里,他们拿不走。”
夜幕降临时,望舟村的潮汐带开始涨潮,海水漫过红树林的根部,泛着淡淡的磷光——那是海里的磷虾被潮汐冲上岸,形成了天然的光带。我们跟着林伯,踩着没过脚踝的海水,朝着暗沙礁的方向走去。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蓝光愈发强烈,甚至能在海面上画出一道清晰的光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走到暗沙礁附近时,远处的海面上突然传来马达的轰鸣声,几艘快艇正朝着礁盘驶来,艇上的探照灯在海面上扫来扫去。“是‘幽灵’的人!”王警官压低声音,“他们用的是改装过的走私艇,速度很快,咱们得尽快找到‘老舟’。”
林伯举起引航匕,匕首的尖端泛着绿光,指向礁盘中央的一处凹陷。周明远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水下探测仪,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是一艘长约十米的独木舟,舟身覆盖着厚厚的海藻,却依旧能看出完整的轮廓。
“就是它!”林伯激动地说,“快,用引航匕刺向舟身的‘魂眼’——就是舟首刻着玉琮图案的地方!”
青禾立刻跳入水中,朝着古舟游去。就在她的匕首快要碰到舟首时,一艘快艇突然朝着她的方向驶来,探照灯的强光直射在她身上,“幽灵”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来:“把匕首放下!不然我就开枪了!”
林阿海突然举起手里的红树林枝条,朝着快艇的方向扔过去:“别伤害她!‘老舟’是我们村的,我不能让你们拿走!”枝条上的磷虾沾在快艇的螺旋桨上,瞬间让马达卡住,快艇失去了动力,在海面上打转。
趁着这个间隙,青禾的匕首终于刺中了古舟的“魂眼”。古舟突然发出一阵强烈的绿光,舟板上的星象纹全部亮起,在海面上投射出一幅巨大的星图。紧接着,古舟开始缓缓下沉,海水中泛起无数细小的气泡,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不!我的破脉剂!”“幽灵”气急败坏地从快艇上跳下来,想要抓住古舟的边缘,却被突然上涨的潮水卷走。他的手下想要去救他,却被赶来的海事巡逻艇包围,一个个被制服。
我们扶着林伯回到村里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祠堂里的舟板依旧泛着淡淡的绿光,只是星象纹变得更加清晰,甚至能看到星图的末端指向台湾的卑南遗址——那里是台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良渚文明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林阿海拿着青禾留下的药膏,走到林伯身边:“爷爷,我明天就陪您去城里看病。以后我不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跟着您学‘祭舟’的习俗,还要把‘老舟’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小孩听。”
林伯笑着点了点头,从怀里取出一个用贝壳做的护身符,挂在我的脖子上:“这是望舟村的‘护海符’,能保佑你们在海上平安。你们要去卑南遗址吧?那里的先民和我们望舟村的祖上是一家人,你们一定要把‘老舟’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咱们华夏的文脉,不管隔着多少海水,都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握着护海符,站在望舟村的海边,看着朝阳从海平面升起,将海水染成金色。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星象图上的“舟”字形与卑南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海脉相连,文脉同源,卑南有‘玉璋’待寻。”
王承彦看着星象图,若有所思:“玉璋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礼器,卑南遗址的玉璋说不定能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文明脉络。看来咱们的下一站,就是台湾卑南了。”
周明远则拿着瓷片,在阳光下观察着釉色的变化:“卑南遗址的陶器和良渚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得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两者工艺传承的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望舟村时,林伯和林阿海带着村里的老人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拿着用红树林枝条编的篮子,里面装着新鲜的牡蛎和海带:“带着路上吃,到了卑南,记得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你们找到‘玉璋’的好消息。”
车驶离望舟村时,我回头望去,看到林阿海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朝着我们挥手。手中的护海符泛着淡淡的暖意,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这次卑南之行,不仅是为了寻找“玉璋”,更是为了见证华夏文明跨越海峡的传承——不管隔着多少山海,华夏儿女的根,永远都连在一起。
渡轮穿越台湾海峡时,咸湿的海风裹着细碎的浪花拍在甲板上,手中的贝壳护海符泛着淡淡的珠光,与兽骨册上的蓝光相互呼应。册页里的星象图已清晰标出卑南遗址的方位,图中“玉璋”的标记旁,多了一行细小的排湾族图腾符号——那是林
↑返回顶部↑